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综合其它>大汉从吹牛开始> 第465章 我太难了

第465章 我太难了

  洛阳书院是早就开始修建了的,其校址位于西北城。
  也就是官署区。
  单从这个名字上就看看出一二,这是大汉等级最高的书院。
  整个大汉,就此一座。
  就目前而言,大汉的教育制度是分为三级教育的。
  位于各县的基础教育,主要就是用于启蒙,扫盲。
  位于各郡的中级教育,前面两年用于普及一些基础的知识,后面三年则用于进行专科的基础教育。
  一般来说,启蒙三年起,尔后考入郡学,经过五年的学习,然后在考入洛阳书院进行五年的学习。
  这三级教育制度,基本上就是小学,初高中,大学。
  而在这一套教育制度下,王不饿特意进行了分科。
  一些经典学说,自然是要学的,但他在大汉的地位,远远没有历史上的那么重要。
  能做好一篇文章就能当官的事情,在这里是不可能发生的。
  当然,历史上的古代,也是不太可能会发生的。
  很多人其实对于科举制根本就不是太了解,总觉得成败就在一篇文章上面。
  其实并不是。
  文章考的是考生的思维,看你考虑问题的切入点角度是如何的。
  而过了这一关之后,后面还有策论,这个才是真正决定你能不能当官的关键。
  而所谓的策论,就是拿出一些政事来考验你,看你会做出怎样的应对方案。
  对于古代来说,这种方式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王不饿却远远不满足于此,时代要发展,科技要进步,靠那些文学典故,之乎者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郡学的前两年,要学那些文学典故之类的,陶冶一下情操,灌输一下忠君爱国的思想。
  后面三年,这些学科就逐渐的淡化了,在考试的过程中,也只是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内容。
  当然,现在的教育制度只不过是刚开始,还有很多的不全面。
  所以整个教育体系,分为工科和文科两个类别。
  而洛阳书院的第一批学生,若是走正常渠道,最快也要十年后才能出道。
  但是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王不饿还是打算给他们一些甜头的。
  制度什么的还需要时间去完善,而朝廷总不能等十三年后再去搞科举。
  没错,王不饿要搞的,就是科举。
  虽然有人反对,但面对王不饿,反对的声音并不能叫的太响亮,加上王不饿适当的做出了让步,所以这件事情便这么定了下来。
  听到王不饿问起了这件事情,曹参有些忧虑道:“陛下,整体而言水平并不高,符合要求者寥寥无几,臣还是建议推后一年在举行科举……”
  洛阳书院的学制是五年制,现在第一批学生不过才快要念完了第三年,距离毕业还有两年呢。
  时间还早着呢,而且后续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进入。
  今年若是让他们科举走了,那么接下来两年还搞啥?
  “陛下,洛阳书院文工偏科严重,短时间内这个问题怕是很难解决,即便是郡学,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真正想要解决的话,恐怕还需要很多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萧何对于这件事情也了解过。
  第一批进入洛阳书院的都是一些大佬们加狗大户的后代,他们的基础知识本来就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现在实行的是文工分科,而且每一个科目下面还有一些更细腻的划分。
  让人专攻一个类别虽然是好事,但这些类别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学习的进度很慢。
  也就是说,你让一个只会只会读圣贤书的书生,去搞算术,他能搞的来吗?
  搞不来,没那个能力你知道吗?
  而对于偏科,谁也没办法。
  现在的情况是学生少,缺口大,所以学生完全可以自己随意去选择。
  人家梦想是坐办公室,坐在衙门掌管一方,你现在让人家去研究图纸,干一些木匠或者铁匠的活,人家愿意来吗?
  所以,虽然当初在这么设立的时候,王不饿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并且言明等将来学生多了,就设置每个科目的名额,以此来引导更多的人进入工科学习。
  但是现在,一切都是白搭,甚至十年内都不太可能。
  “先让他们试试吧,好坏也算是有了个体验,也算是为明年做准备了。”王不饿微微笑了笑,直接做下了决定。
  不过对于这些人,王不饿还是有些无奈的。
  叹了口气,接着道:“你们这些人啊,还是对工科有偏见!”
  “朕也说了不止一遍了吧?工科虽然要学习木匠铁匠,建造城池房屋,甚至还要亲自动手去做!”
  “但你们也不想想,这些活儿用得着让他们待在书院学习十年吗?”
  “找个老师傅跟着,学个几年就差不多了。”
  “作为官员,你想管理某个方面,首先你得懂这个东西他是怎么回事,若是管理的官员全都不懂,那还怎么管理?”
  说着说着,王不饿自己都没了脾气。
  这帮人的后代没有入学的就算了,凡是入学的,全部学的文科。
  而王不饿又是信奉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干这个思路的。
  所以,即便是文科,下面也分了好几个科目的。
  例如说对应户部这种跟数字打交道的经算科,跟商部打交道的经济科,还有礼科等等学科。
  最热门的当然是全科。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全科自然是所有科目都要学习的,难度自然很大,但是这个科的竞争和出路未来也很广泛。
  甚至可以说,在几十年后,大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地方主官,差不多都是出自这个科的。
  而其他科目的学生,他们的天花板大概就是各部尚书了。
  对于这些家里有后台的大佬们来说,他们自然不会让他们的子弟去选择那种天花板已经被定死的学科。
  所以,有背景的,有能力的,全部选的全科。
  背景稍微差一点的,自然只能去紧着经算科这种科目去选择。
  至于工科,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说出来可能不信,这个科的学生,只有一个人,还是迫于王不饿的银威,不得不选择的工部尚书王陵之子王忌。
  他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自然也是第一批跟着沾光的人。
  现在这么个情况,面对大汉巨大的官员缺口,基本上可以断定,不久的将来,这些人都会成为官员的。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也将渐渐的被废除。
  这个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随着纸的发明改进,知识得以大量的传播,老旧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需求了。
  ……
  洛阳书院。
  跟旁边热闹的文院不一样的是,工院的气氛还是很和谐的。
  看着人家热热闹闹的,看着人家被老师训斥的。
  至少王忌就没有这个烦恼,虽然平日里也没什么人能跟自己说话,但是在这里,王忌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快乐的源泉的。
  例如说,围观老师们吵架……
  没错,这里的老师各个都是人才,说话还好听,也都很懂事。
  对于王忌,从来没有过训斥什么的,就连说话的声音都不会太大。
  物以稀为贵,在工院更是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这里的老师们都太清闲了呢?
  每天的课程都是排好的,但是课余时间老师们也是绞尽脑汁的想要利用起来。
  书院是如何评价老师的?
  自然是看学生的成绩,旁边的文院倒是不用发愁这个,反正有那么多的学生,说的过去就行了。
  但是他们工院不行啊,在这里,王忌就是他们的判官。
  考好了直接上天,考砸了直接gg,完全没有中和的余地。
  所以,老师们每每为了争夺一些课余时间给王忌补课,要么就是撸起袖子吵架,要么就是搞一搞py交易。
  而对于王忌来说,等老师们争出个你高我低之后,他的苦日子就来了。
  看着几案上厚厚的几叠科目。
  兵器科……
  木科……
  矿物科……
  冶炼科……
  建筑科……
  ……
  虽然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科目,但是有一说一,如同王不饿说的那般,在这些学生身上投入了这么大的精力,不是让他们去打铁造犁的。
  但是你不懂这些东西,自然就没办法管理好他们。
  所以这些科目中,大多数都是一些原理知识,以及相应的管理经验。
  就拿木科来说,关于犁的教学,他就是告诉你犁有多少个零部件组成的,建造的效率是怎么样的,哪些部位是最重要的,什么地方是绝对不能错的,又有哪些东西是易损件,怎么做才能够避免走入误区,从而更加有效,并且合理的对其进行管理。
  其他别的科目基本上也是一样的套路,但是因为只有自己一个学生。
  所以老师能够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
  这种情况自己学的能慢吗?
  当然不能!
  学完课本之后咋办?
  老师们开始拿出绝活了呗,万一考试超纲了咋办?就这一个学生,得多下点本才行,免得到时候自己挨叼。
  王忌突然觉得自己还不如死了呢,我太难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