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1839> 第50节

第50节

  “先生,您不是美国人,理解不了我们美国人的天命自由。”
  天命自由……明白了
  而在十九时期中期,美国本土正在兴起一种新的人种社会学理论:天定命运。即美国在西部的扩张是上天的安排,即所谓的“天定命运”,而美国政府在兼并印第安地区过程中的所作所为都是替天行道的,完成自己的使命。
  构成“天定命运说”的核心思想是央格鲁—撒克逊种族的优越论,是当时美国政府及其大部分官员的思想,如后来的伊利诺伊洲众议员约翰?温特沃思在国会会议上发言说:人们“不相信上帝在保佑美国大陆的军队取得胜利的时候,不确定原来的13个洲享受自由,恰恰相反,他只是把他们作为伟大的中心,文明、宗教和自由都得以从那里扩散出来。一直扩散到整个大陆”
  自由意识形态与天定命运相嫁接,便出现了天定自由,每个美国白人,都有向外传播自由的天赋使命。
  “所以,你就来到东方,传播自由。”
  “是的先生。”肯尼夫面带着自然地微笑,不亢不卑,温和的说道。
  “那你准备如何传播你的自由呢?”
  “传播自由的途径多种多样,在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你们,打败英国人,由此,你们将感受到我的伟大人格,从而产生对自由的向往。”
  “您的……伟大人格?”李颖修以为自己听错了。
  “是的,来自西点军校的蓝血十杰的伟大人格。”这样矫揉造作的话,在肯尼夫说来,却显得朴实自然。仿佛中学生在说自己成绩良好。
  《蓝血十杰》?我看过这部电影,没想到会遇到历史上的原型人物。李颖修说道:“真是令人惊喜,莱特先生。”他把目光转向了船东:“您身边的这位年轻人很有意思,我能单独和他谈谈吗?”
  “局长阁下,我与人谈话的权利属于我自己,罗素先生无权代我决定。”
  “是的,道台大人,这个年轻人不是我的雇员,他只是利用他的计划能力换取船费和生活费,到东方来。”
  “那好吧,莱特先生,明天,您有时间吗?我和另一位局长想和您共进晚餐。”
  “荣幸之至!,局长阁下。”
  4 天命自由
  1月9日
  第二天的下午,楚剑功和李颖修,带着杰肯斯凯,与肯尼夫-莱特在珠江边上的一家酒馆碰头,酒馆的横匾上提着三个字“素菜帮”。
  “既然是请你吃饭,就让你看看东方的特色——素菜。”
  “好啊,好啊。”
  四人入了店内,很随意的挑了个临江的座位坐下。广东开埠已久,大多数人对洋人已经见怪不怪了。
  小二凑上来,李颖修做主,点了些时令小菜,以一味鱼肉馒头做主食。
  楚剑功对肯尼夫很感兴趣,和他随便聊着,说起了他的身世。
  肯尼夫-莱特,父亲参加过1812年的第二次美英战争,后来到了墨西哥,在纳帕谷(当时属于墨西哥)开垦葡萄园为生。
  而小肯尼夫则在十七岁的时候,回到美国本土,经众议员亚伯拉罕-林肯的推荐,考入西点军校。西点的课程设置非常广博,基础课主要有数学、工程、英语、历史,西点的毕业生如果不是一个军人,也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当时,西点军校的校务总管是罗伯特-李上校,他和其他的教师们交给了肯尼夫严谨而扎实的军事知识。他常常教导肯尼夫-莱特和他的同学们说:“美国因自由而生,你们无论将来身处何地,都要为自由而战。”
  肯尼夫-莱特1834年毕业以后,在西部参加了第七骑兵团,任后勤少尉,开始了他传播天定命运的历程。
  肯尼夫-莱特并不像后来的著名的卡斯特那样,骑着战马,挥舞着手枪,迎战印第安人的羽箭。
  莱特更多的时候,是坐在行军帐篷里,写写画画:多少步枪,多少子弹,收买这个部落需要多少物资,多少东西能引起几个部落进行一次有效的火拼……。
  第七骑兵团在莱特的规划下,从来没有出现过物资短缺,也从未出现过子弹比印第安人的人数少的情况。几十年后,第七骑兵团的军官们还在念叨:如果肯尼夫-莱特和我们在一起,卡斯特就会活着直到当上美国总统。
  印第安人曾经试图切断莱特的补给线,他们知道,没有子弹,美国人就是一堆烂肉。
  但在莱特的精确计划下,第七骑兵团的兵站就像一张大网上的网眼,无论印第安人袭击哪一个兵站,这张大网都会颤动起来,第七骑兵团的主力随之而来,以兵站为饵,骑兵为刀,将路易斯安那上的印第安部落切得一塌糊涂。
  莱特并不喜欢“奋战”这个词,他所心仪的战争方式,是用物资换取人命。兵站,就是力量的源泉,只要兵站在附近,第七骑兵团就像脚踏大地的巨人,百战不殆。
  小心的规划,仔细的推演,源源不断的物资从莱特的笔尖流进第七骑兵团,又散布到整个路易斯安那大草原上。
  莱特,以这样的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我不想说,死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印第安人,我只能说,好印第安人都死了。”
  在他服役一年多以后,发生了一件插曲:
  1835年德克萨斯“孤星共和国”宣布脱离墨西哥的统治,墨西哥当局大为恼怒,开始驱逐境内的美国移民。莱特的父亲也失去了自己的葡萄园,回到美国本土。肯尼夫-莱特非常的愤怒,自由之光居然被驱逐了。他决心,总有一天要夺回加利福利亚,夺回自己的家园。
  路易斯安那的印第安战争慢慢接近尾声,美国开始向荒渺无人的西北方向扩张。
  这时候,已经成为中尉的肯尼夫-莱特,给他在军校的老师罗伯特-李将军写信,要求第七骑兵团进攻加利福利亚,给那里的人民带去自由。
  美国是自由,美国是天定命运,这样的念头,在年轻的肯尼夫-莱特心中不断反复催眠,他从不怀疑,自己所肩负的自由的天命。
  但这个时期,美国的战略方向在西北方,东南方的加利福利亚还没有排上日程。第七骑兵团在驻地里无所事事,自由散漫。
  既然还没到夺回加利福利亚的时候,北美大陆已经容不下肯尼夫-莱特那澎湃的雄心,他要跨出美洲,到未开发的地区去传播天命自由。
  服役数年的他经过种种手续,转为预备役,而投靠在美国船东罗素手下,驶向了东方。
  “很感人,”楚剑功夹起一撮菜心,“真是有理想的青年。”
  “你昨天说,要帮助我们打败英国人,为什么呢?”李颖修问道。
  “英国人自从1669年以来,就是扼杀自由的刽子手,英国人的每一次挫败,都是自由的胜利。”
  “那法国人,俄国人呢?”
  “沙皇俄国是自由的敌人,这还用问吗?法国人……这些软骨公鸡,革命的叛徒。”
  看来,只要不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肯尼夫-莱特还是安全的。
  “对,软骨公鸡,革命的叛徒。”杰肯斯凯说。
  “杰肯,你觉得让莱特先生做我们的新同事怎么样?”
  “我只有一个问题。”杰肯斯凯说,“美国人现在正在拼命的夺取殖民地,他们要是跨过太平洋来打我们,肯尼夫,你站哪边?”
  “不,不会的,跨过太平洋,成本太高了,而且,北美大陆如此辽阔,我们的人口相对来说过于稀薄,我们没有人力来清国殖民,不过……让清国变得自由,我倒是很乐意。”
  “好极了,喜欢中国菜吗?”
  “喜欢,素菜真好吃,这家饭馆叫什么?”
  “素菜帮。”
  “好啊,等我夺回了加利福利亚,我也要开一家中国饭馆,就叫‘南加菜帮’。”
  “太棒了,我们到时候都去,给不给我们打折?”杰肯斯凯说。
  “你这样的职业革命者还是不要来美国吧,美国已经不需要革命了。我们现在的矛盾,都靠投票解决。”
  “杰肯,肯尼夫,你们最近要紧密合作,把朱雀军条令写出来。”楚剑功用英语说完,又用中文对李颖修说:“肯尼夫不管怎么样也是西点毕业的,不是杰肯这种野路子。”
  “剑功同志,什么叫‘野路子’”杰肯斯凯居然听懂了。
  “就是说你长于实践,擅长野战,肯尼夫-莱特是坐办公室的。”
  5 三千卫门
  1月11日
  三千卫门带着他的弟子西乡隆盛,游荡在广州街头。
  “老师,我们还来广州做什么?”西乡隆盛问道。
  “没想到清国居然打胜了啊,隆盛,你想得到么?”
  “战斗嘛,总有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但战争的结局却不会改变,对吧,老师。”
  “隆盛,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
  “老师的心里,已经有了定见吧。”西乡隆盛恭敬的说。
  接着,西乡隆盛开始分析他这一路来的所见所闻。
  “这一次,我们从京师到了洞庭湖畔,然后沿江东下,游览了两江,然后南下闽浙,最后到了广东。所谓两湖两广两河山,清国的精华地带,我们已经见识了大半,若问弟子有什么感想,弟子只想说‘大好江山,沦于庸人之手’。剩下的西北和四川,我们虽然没有去,但想来会比东南更加封闭和保守。”
  西乡隆盛抬起头,看到三千卫门嘉许的目光,便勇敢说下去:“弟子从平常百姓的身上,看到了一种死气。”
  “死气?”
  “更准确的说,是麻木和呆滞。得过且过,但求苟安。”
  “好!隆盛郎,你虽然只有十三岁,却已经知道了望气之术的真谛。一国之气数,首在百姓,次在士人,三者官僚,百姓满脸死气,那士人和官僚呢?”
  “清国士人,则是满脸迂气,宋代以降,理学昌盛,明清两代,犹成枷锁。崖山之后无中国,岂是说人种衣冠?汉唐开拓万里的大气,早被消磨殆尽。”
  “隆盛郎,你这话,用来嘲笑清人,自然不错,你若真信崖山之后无中国,便是自大了。”
  “谢谢老师指教。”
  “你接着说。”
  “至于官僚……清廷之中,所谓能吏尚有不少,只是理学掣肘于心内,天朝障目于海外,气度心胸,是比不上我们日本大名的。”
  “我们的大名?”
  “老师心里知道吧。弟子所指的大名,不过南部长洲、萨摩诸藩,寥寥数人而已。不是德川幕府的老头子们。”
  日本两百年来的锁国政策,使日本天皇和幕府的共同意愿,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日本的等级制度不受侵犯。执掌国家大权的,都是一些出身名门望族的长者,他们掌权的时候,已经是风烛残年,勃勃的野心已经熄灭,抱残守缺,安度晚年是他们政治上也是生活上的基本态度。
  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日本日渐腐朽,不思进取。
  比如,德川幕府逐步限制枪炮的制造,把全国兵器的产量从5000件减少到两百件,幕府的沿海防卫部队每七年才开一次炮,大炮多是1640年以前铸造的古董。
  “那楚剑功比起南部诸藩如何?”
  “此人才具尚可,可他有这清国的大势压制,比不得我南部诸大名能够抛开幕府,自行其是。如果我南部诸藩就此奋起,秀吉的遗愿,指日可待。”
  但日本自强、开国的呼声一直未曾断绝,南部诸藩经常阅读一份荷兰的小报,他们注意到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殖民地,注意到美国革命和西部拓殖,注意到法国大革命,注意到欧洲的船队在中国海岸游弋,注意到华人被一步一步挤出东南亚。
  南部诸藩们,对日本的未来忧心忡忡,而德川幕府的反应实在让人失望,1769年,俄国船只停泊在日本海港,德川幕府把炮台油漆了一遍,1791年美国船来了,德川幕府又给炮台刷了一遍油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