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都市言情>重生之大建筑师> 第168章 到底该选哪个(为盟主第一滴淚燙心

第168章 到底该选哪个(为盟主第一滴淚燙心

  培训告一段落,林楼请几位老师到茶室喝茶聊天,马勇等人则留下继续绘制施工图,徐家平打量着这间屋子,黄花梨的茶海,清代官窑的茶杯,再加上进口的电热水壶,这简直太惬意了,“你这地方真不错啊。”
  “徐老师喜欢,以后就多来,大家伙儿偶尔坐下来聊聊天,其实收获也挺多的。”金秋香笑道,思维的碰撞确实容易带来灵感,有这么个同行沟通的地方确实挺好的。
  “肯定得多来啊。”自己这就算是被接纳了?徐家平颇感欣慰,继续打量起屋子里的布置来,古老和现代夹杂,却又显得如此融洽,让人觉得格外放松。
  很快他的目光落到了书架上,随即走过去,当他看到书脊上的英文书名,轻轻咦了一声,“路易斯-康的著作?我记得国内还没有引进吧?”
  “不只是路易斯-康,还有路易斯-巴拉甘的,凯文-罗奇的,小林这回弄到了不少好书,都是之前咱们不了解的国际建筑大师的著作,我翻了翻觉得颇有启发!”冯少平说道。
  路易斯-康是现代建筑发展演变中的重要人物,他以极为出色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思想,并且对现代建筑的推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费城宾州大学医学研究实验中心是路易斯-康的经典之作,他巧妙地把工作室、实验室、动物研究、管理、办公等内容分在四个塔里,康创造性地提出了“主空间”和“辅空间”的概念,和密斯-凡-德罗将一切内容统统塞在一个简单的大玻璃盒子里的方法恰成对照。
  这一建筑也奠定了路易斯-康在建筑界的地位,国际建筑界赫赫有名的费城学派从此得名;另外,路易斯-康还设计了沙克生物研究所、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埃塞克斯图书馆等经典建筑。
  和贝聿铭相比,路易斯-康似乎更像是个艺术家,他脾气暴躁,如果客户对他的方案提出质疑,他就会毫不客气地喷回去,这导致了他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仅有十多件作品而已。
  有人问起贝聿铭关于路易斯-康的评价,贝聿铭笑着说道,“建筑师的成就不是以建筑多寡来衡量的,我的五六十栋建筑或许还比不上康的三四栋作品。”
  当然,这只是贝聿铭的谦虚而已,实际上他在肯尼迪图书馆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竞标中曾经两次击败了康,贝聿铭总能以外交家般的谈吐和略带神秘的东方贵族气质,征服甲方,而不修边幅的路易斯-康,只能带着他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图纸靠边站。
  但是康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格,“对那些低能的建筑师来说,建筑不过是挣钱的来源,而不象它所应该的那样--创造美感和艺术,对我来说,建筑不是事务,而是我的宗教,我的信仰,我为人类幸福、享乐而为之献身的事业。”
  这位大师的私生活倒也颇为让人羡慕,他有三个女人,都为他的才识和人格魅力倾倒,说是伴侣,其实更像是忠实信徒;她们一共为他生育了一儿两女,给了他无限的包容与爱,他的三个家庭相隔不过数英里,他们互相知晓对方的存在,但在他葬礼之前从未谋面。
  哦,对了,路易斯-康的英文名是louis-kahn,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路易斯-卡恩,不过因为他在建筑界的名气太大,所以这一译法就此保留下来,就跟玛丽莲-梦露一样。
  路易斯-巴拉甘则是是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他对光线、色彩以及水的应用让无数建筑师叹为观止,留下了巴拉甘公寓、吉拉蒂公寓等经典项目,并在去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奖。
  凯文-罗奇师从密斯-凡-德罗,后又加入沙里宁的公司,担任他的主要助手,沙里宁去世后,罗奇的第一个设计是奥克兰博物馆,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构思:一系列底层混凝土建筑占地四个街区,分为三层,每一层的平台是其下一层的屋顶,这座新颖的花园屋顶博物馆成为罗奇的设计商标。
  《当代建筑家》杂志如此评论罗奇,“他示范了根据特定情况进行特殊设计的方法,因而其设计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多样的风格”。
  他将会在明年获得普利兹克奖,而后年就会轮到贝聿铭拿奖了。
  徐家平飞快地翻看着路易斯-康、路易斯-巴拉甘和凯文-罗奇等人的著作,书中那些截然不同的建筑让他心潮澎湃,连声说道,“和他们相比,我们实在是落后的太多了,在看到这些图之前,我不敢相信建筑还可以做成这样!”
  “是啊,我感觉我们的建筑史课程,尤其是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必须要尽快重新编纂,现在的学生还在学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他们的理念,不是说他们的理念不好,而是路易斯-康、凯文-罗奇等人已经衍生出新的理念,我们的教材也有义务把这些新的理念介绍给学生。”胡忠平抬高了嗓音。
  “或许我们可以合作编纂一本《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徐家平马上又意识到了一个机会,这可是专著啊!要是能撰写一本专著,再让这本著作成为全国建筑系的通行教材,那自己将来在建筑界的地位还用说么?
  “倒是也可以,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难,五十年代之前的外国建筑史已经有人总结过了,我们根据已有的资料重新整理一番就行了,至于五十年代之后的建筑大师,细算起来也不多,我们找到他们的代表作,然后翻译出来,总结他们的个人简历、建筑理念还有经典作品,这就够了。”林楼说道,“要是多找几个人,搞得快的话,说不定一年时间就能弄出来。”
  “那咱们就做啊!”徐家平脱口而出,但很快陷入纠结,他还有教学任务,恐怕很难同时兼顾两个项目,到底该选哪个好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