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综合其它>媵宠> 第96节

第96节

  “主子您不要多想了,只要您好好的,小公子谁也夺不去的。”
  咳了一场,钟淑钰面如金纸,她伸手在翠柳的手上拍了拍:“别哭,我知道你是个好的,幸亏有你,若不然我还不知道她们藏了那么肮脏的心思。我不会如她们愿的,哪怕等我死后,让太子爷来定让谁养锏儿,我也不会答应她们……”
  她说着说着就没了力气,渐渐陷入昏睡中。
  隐隐听见似乎有人来了,翠柳的一声惊喝,将她从睡梦中惊醒。
  “赵奉仪,奴婢就是个奴才,可我家主子还在。她是良媛,你是奉仪,良媛的屋子是能随便闯的?”
  “我这不也是担心钟姐姐的身体,过来探探她……”
  隐隐的又有一个人的声音传来。
  “你怎么又来了,人家钟姐姐不待见你,你难道不知道?”
  “你不也来了……”
  “李姐姐、赵姐姐,你们还是别吵了……”
  ……
  钟淑钰心里憋了一口气,她想跳起来把这些人都赶走,可她一点力气都没了。
  她甚至感觉到自己渐渐变轻了起来,越来越轻。
  眼前突然出现了一道光亮,莫名的她就觉得那是她该去的地方,而她还在那道白光里看见她闺房院子里搭的那座秋千,那个坐在秋千上正笑着的少女。
  少女口中吟着诗:“……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她还看到了爹娘。
  娘正在默默垂泪,爹的脸色难看。
  “能进宫选秀那是莫大的福分,若是能被选中,留在太子爷身边侍候,那是钟家祖宗的荣耀。这次东宫肯定会进新人,我虽官位……不高,但在清流中自有人脉,说不定咱们家钰儿能当选,你又何必……”
  “钰儿生性纯善,宫里是什么样,你难道不知道?她进了宫能好过?说不定填了那火坑!我不求我女儿以后能当娘娘当主子,我只求她能嫁入寻常人家,有夫有子,安稳一生……”
  “你这愚妇,真是!”
  “你说我愚妇就愚妇,我就这么一个女儿,你若真是把她送进宫,我也不活了……”
  “……罢,不进宫那就不进吧。”
  “真的?”
  “我还骗你不成。”
  娘喜笑颜开,抹了抹眼泪:“我这便就去和钰儿说,她这阵子一直闷闷不乐……”
  钟淑钰闭上眼睛,投入那道白光之中。
  第105章
  太子正在春耦斋用晚膳,刚拿起筷子, 有人来了。
  福禄出去了, 又匆匆回来,脸色凝重地附在太子耳边说了几句话。
  盘儿就见太子的脸色一下子变了。
  他匆匆站起, 就想往门外走去,才想起盘儿顿了顿脚步。
  “你待在这儿, 哪儿也别去,瀛台出了点事,孤去看看。”
  “好。”盘儿点头,她看得出事情肯定不像太子说得这么轻描淡写,肯定是出什么事了。
  等太子到时,涵元殿与寻常没什么区别, 可若是细看那些守在殿门外的奴才, 就能看出些端倪。
  太子进了殿中, 王瑾年脸色一片惨白地从帘子后走出来,哭丧着一张脸。
  “太子爷,您快进去看看吧, 现在可该如何是好?奴才谁也没敢通知,就把信儿递给了您, 这事估计瞒不了多久,您得速速决断。”
  太子撩开帘子走进去,榻上的成安帝似乎被人重新安置过, 正平躺在龙榻上。他身上还盖着绸被, 除了脸色极其灰败, 呼吸细微到几不可查,几乎与正在熟睡中并没有什么分别。
  龙榻的一旁,两个衣衫裸露的女子被人五花大绑地捆了起来,丢在角落里。因为嘴被堵着,发不出任何声音,不过她们能看见,一见到太子就目露哀求之色,似乎想求太子网开一面。
  “陛下恐怕是不好了,奴才怎么叫都没反应,当时那种情况,若是叫了太医来,事情就瞒不住了,到时候陛下龙颜不保……”王瑾年絮絮叨叨地说,显然这时候心神俱乱。
  “人还有气?”
  王瑾年一愣,旋即反应过来:“还有,还有,不过……”
  不过也就只剩一口气,王瑾年在宫里多年,见多了各种各样的死人,和各种各样人死前的样子,所以这点还是能分辨清楚。
  “去请太医,把王太医请过来。再去把母后请过来。”太子吩咐道。
  王瑾年似乎很难以理解太子的做法,似乎想说什么,可他很快就反应过来太子这是在吩咐别人。
  见福禄应声下去办差,太子才看了王瑾年一眼:“王大伴,有时候人太聪明了,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说完,太子就出了内殿,似乎打算出去安排什么事。
  而王瑾年却是一惊之下,冷汗直流。
  是的,因为他聪明,因为他想对太子卖好,所以他独独提前通知了太子。就是想让太子提前做准备,也免得被其他人知道抢了先机,或者闹出什么事。
  仅凭这一个功劳,就够他后半生无忧了。
  可若这不是一个意外,而是一个局,如果太子真的听信,急慌慌就想踢掉老爹登基,对成安帝还剩一口气的事置之不理,往轻点说叫尽人事听天命,往重点说这就是谋逆了。
  若是此事再被其他人发现或是利用,太子将会完全被置于不堪的境地,到时候明明是好事办成了坏事,别说太子登基了,性命都有可能不保,而他也不用想什么晚年了,直接抹了脖子死去吧。
  因为这种认知,接下来王瑾年对太子言听计从,他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一点反抗的心思都没有。
  而傅皇后也很快来了。
  果然上位者的想法,和下面的奴才就是不同。
  为何下位者只能当下位者?不光是因为血脉身份的天然制约,也是因为从小所生长的环境,以及所存在的位置,让他们达不到那种高度,制约了他们的眼界和大局观。
  傅皇后的意思是和太子一样,不光找来了太医为成安帝诊脉,她还命人去请了高贵妃、周贤妃等嫔妃,并让人往紫禁城向太后去报信了。
  整整一夜,涵元殿的灯火未熄。
  所有人都守在这……儿,包括齐王、燕王、越王等一众皇子,还有他们的母妃。傅皇后和太子也守在这儿,看似一切风平浪静,大家似乎都在为成安帝的安危而担忧着,实际上私下里该动的都在动着。
  天还没亮,太后便匆匆赶至。
  怕走漏了风声,她没敢坐凤辇,而是坐了一辆普通的小车,由几个护卫护送着来了。
  一身常服的她,刚在殿中站定,就对傅皇后和太子道:“你们做的很好。尤其是太子,识大体懂进退,为人沉稳有度,不愧是我大周的太子,大周能有你为太子,乃是大周的福气。”
  这话实在太‘重’了,太后还从没有在人前说出过这样有分量的话。
  这话里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傅皇后和太子的所作所为,太后都一一看在眼里,对此她是十分满意的。
  没有急于求成而露短,没有计较得失而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让众人都知晓,这才是身为正统的度量和气势。
  如果身为正统,反而学那些小家子气的做派,那才是要贻笑大方。
  皇太后的话,让除了傅皇后和太子以外的人,目光都闪了闪。
  尤其是高贵妃和齐王,不免想到太后是不是洞悉了他们私下的小动作,因此有些坐立难安魂不守舍,在这里就不细述。
  “皇帝实在太不像话了,哀家表面不好言语,怕损了他的颜面,可没少暗示他要节制,要保重龙体,如今竟然出了这样的事。太医呢,皇帝现在如何?”
  王太医步了上来,恭恭敬敬将成安帝的大体情况说了一下。
  大概的意思就是暂时命是保住了,至于以后能不能保住,这是未知。而且由于成安帝这病不太体面,是马上风,这种病也是脑卒中的一种。一般患了这样病的人,就算人清醒过来,也可能口齿不清,面部不受控制,更甚者会瘫在床榻上,吃喝拉撒都得人侍候。
  让人侍候这不难,紫禁城里什么最多,不用说自然是奴才最多。
  可堂堂一个皇帝,未来可能会说不了话,会控制不住唾液,乃甚至连床榻都没办法起,动都不能动一下,以后如何处理政务?
  太后陷入沉默,所有人都沉默着。
  过了一会儿,太后才道:“等皇帝醒了再说,政务先由内阁管着,太子监国,一切事情还是要等皇帝醒来,才能再议后事。”
  “哀家知道你们也守了一夜,都累得不轻,这里由哀家看着,你们都去歇歇吧,再是年轻,也经不得这般苦熬,毕竟这病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有定数的。”
  太后都这么说了,众人只能一一行礼后,就鱼贯地退了出去。
  高贵妃却被太后留住了,太后说有话要与她说。
  “你皇祖母久经宫中争斗,别看她上了年纪,人明白着呢。她既然说出那种话,又让你监国,就是代表站着东宫这一边,你也不要太过忧虑,去做你的大事,这里由母后盯着。”
  因为地方不合适,所以傅皇后的话极短也极为简练,太子也看出傅皇后没打算离开。毕竟她是皇后,哪怕太后说让她去歇着,她也要把面子做周全。
  越是这种时候,越是不能出错。
  “儿子知道了。母后你也注意身体。”
  傅皇后笑着点头:“快去吧。”
  目送着太子走后,傅皇后才回头往殿中行去,刚走到门外,就听见里面高贵妃正在哭着解释着什么。
  傅皇后特意在外面站了站,过了一会儿,正低头拭着泪的高贵妃从里面走了出来。
  两人对视了一眼,并未说什么话,高贵妃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低着头离开了。
  太后看见傅皇后又回来了,有点诧异。
  “你这孩子!罢,既然你有这份心,就守着皇帝吧,毕竟是夫妻一场。他就……是有些糊涂,耳根子也有些软,其实心倒是不坏。”
  显然这安慰之词太过浮面,傅皇后只是低了低头没有说话。
  成安帝卧病昏迷的事为众人知晓,同时太子也陷入一片忙碌之中。
  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盘儿什么也帮不了,只能在膳食上用些心,等他回来了,盯着他多用一些。
  在事发后的第十天,成安帝终于在太医们的努力下醒过来了。
  就如同王太医说的那样,成安帝的情况并不好,甚至极为严重,不光说不了话,人也不能动,唯一能动的大概就是眼珠。
  显然成安帝这样是没办法再处理朝政的,就算等他哪日能动弹了,也只能拼全力保养龙体,做不了其他。
  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即位成安帝晋为太上皇之事,由朝臣们上书,皇太后同意,并交由内阁领众臣来议,被正式提上日程。
  显然这是势不可挡的,所以哪怕高贵妃和齐王焦虑如热锅上的蚂蚁,也无济于事。
  此事很顺利被通过,不光内阁众臣在议案上附了印,皇太后也在议案上用了金印。登基大典交由礼部去操办,时间就定在半个月之后。
  这点时间自然极为仓促,可事从紧急,一切从简,且如今成安帝重病着,太子也无心去弄这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