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策行三国> 策行三国 第271节

策行三国 第271节

  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孙策的杀气。就连马超、阎行等人都屏住了呼吸。他们在孙策身边这么久,也经常和孙策切磋,但第一次看到孙策如此凝重。许褚和典韦交换了一个眼神,许褚做了一个手势,一个义从会意,返身向后面的辎重船奔去。
  沈友身在风暴中心,感受最深。他觉得自己就像被压在山底,又像是潜水时潜得太深,胸口被水压得透不过气来。汗水不知不觉的渗出身体,衣服都粘在了身上,掌心更是湿漉漉的,他却不敢动一下。
  陆康在舱内看文章,忽然感觉到外面气氛不对,抬头一看,顿时吓了一跳,纵身而起,奔出船舱,举手欲呼。就在那一刻,孙策向前迈了半步,手中长刀倒卷而起,划出半道圆弧,像一阵清风掠过沈友身边,两条身影一触即分,沈友一步不动,手中的长刀颤了一下,半截雪亮的刀刃突然晃了一下,“当”的一声脆响,落在地上。
  “嗤啦!”沈友肋下的锦衣忽然炸裂,撕开一个大口子,由腰际直到肩头。
  “好刀法!”沈友惨笑一声,嘴角溢出一丝殷红,向后就倒。
  孙策就在沈友身后,长刀一闪,割下一片衣幅,“唰!”长刀入鞘。他转过身,单手跪倒在地,一手托住沈友的后背,将他靠在自己腿上,一手将衣幅按在了沈友的肋下。
  “放松。”
  沈友脸色苍白,眼睛却非常亮。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孙策。“将军好刀法,友佩服之至。”
  孙策淡淡地说道:“因为我身边高手很多,不敢有丝毫懈怠。”
  “沈友不才,愿随将军左右,时时精进。”
  “荣幸之至。”
  这时,辎重营的医匠提着药箱奔了过来,从孙策手中接过沈友,拿开孙策的衣摆,看了一眼,鲜血涌了出来,医匠却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没有伤着心脉,只是皮肉伤,将养个十天半月就好了。”
  陆康赶了过来,见沈友肋下鲜血淋漓,衣服染红了一大片,吓了一跳。“将军,你这是干什么,我不是……”
  沈友笑道:“陆公,不妨事,能见识如此精妙的刀法,别说受点伤,就算是送了命也是值的。从今日起,我这刀妙不能再用了,免得有井底之讥。”他想了想,又笑道:“好在这一妙仍在吴郡,吴人失之,吴人得之,幸哉幸哉。”
  陆康哭笑不得,跺足道:“你们这些竖子,少年轻狂,为了这点虚名赔上性命,值得吗?真正的士应该为国为民,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第739章 刘繇
  丹徒。
  刘繇负着手,站在船头,看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神情凝重,面皮紧绷。他身高七尺五寸,体格健壮,方脸大口,气势威猛,两眼闪烁间如有利剑,寒光凛冽。
  太史慈站在刘繇身后,他比刘繇还要高一点,不如刘繇这般威猛,肩很宽,腰却比较细,显得更加矫捷,手臂比一般人长近一掌,指尖可达膝盖,左挎弓,右带箭,背后插着两柄手戟,腰间还横着一口长刀,威风凛凛。身后站着一匹马,鞍辔整齐,马鞍上还挂着一柄长戟。
  濯辑士摇着橹,大船渐渐靠岸。
  太史慈看了一眼岸边,向刘繇靠了一步。“使君,岸上有人迎接,大概有六七十人,其中一个短须,相貌凶狠,四十上下,当是吴郡太守许贡,他旁边有一个老儒生,白面长须,大概有五十岁左右,当是许靖。”
  刘繇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看了一眼远处的江岸,又看看太史慈,眼角露出满意地笑容。“子义好眼力,这么远也能看清相貌,不愧是神射手。”片刻之后,他又恢复了严肃。“子义,虽说朝廷有尚武之意,但许靖与许劭一样,都以品鉴人伦著称,对武人怕是没什么好的印象。待会儿如果有什么不动听的,你且忍耐一时,不要与他计较。”
  太史慈闷闷地应了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失落。
  大船渐渐靠岸,许贡和许靖站到码头上,远远地冲着刘繇拱手。刘繇还礼。太史慈打量着岸上诸人,一声不吭。船靠了岸,有人拉上缆绳,刘繇一个箭步上了岸,来到许贡面前,拱拱手。
  “府君太客气了,繇感激不尽。”
  许贡满面笑容,深施一礼。“扬州危急,吴郡世族都盼着明使君早日到来,解万民于水火。今天明使君终于来了,太平可期,我们终于可以放心了。”
  “府君言重了,孙策凶猛,要想恢复太平,还需诸君大力协助。我刘繇孤身到此,纵有一腔热血,又能有多大作用呢。”他转身许靖。“这位想必就是汝南月旦评的评主文休先生吧?”
  许靖含笑点头,与刘繇见礼。目光扫过刘繇身后的太史慈,看到太史慈身上的武器,不禁皱了皱眉。“使君,这位勇士是……”
  刘繇连忙为他介绍,将太史慈介绍给众人。许贡很高兴,拉着太史慈寒喧了几句,许靖却颇冷淡,连一句话都没和太史慈说,忙着向刘繇介绍一起来迎接的吴郡名士。
  “这位是无锡名士高岱高孔文,其父高义方曾问道马扶风,先帝画其像于东观。这位是孝廉妫览妫仲儒,家学渊源,精通三礼……”
  刘繇一一见礼。
  一群人寒喧了一阵,一起上车,来到不远处的神亭岭,许贡在岭上安排了酒席,准备为刘繇接风。许贡与刘繇同车,一上车,刘繇就问起了孙策的情况,当他得知孙策此刻可能已经进入吴郡境界时,他不免有些着急。“既然孙策至此,府君可有戒备?”
  许贡胸有成竹。“使君但请宽心,我已经安排好了,不仅吴县兵精粮足,湖中也安排了重兵,若孙策敢轻举妄动,必让他有来无回。”
  “吴县有多少人马,湖中又有多少船,多少人?”
  “吴县有五千人,湖中有战船三百余艘,水师四千余人。”
  “府君可曾派人去迎孙策?”
  “郡丞王珍,吴县名士陆康。”许贡得意地耸了耸眉。“我还安排了一个少年名士去见孙策。”
  “少年名士?”
  “是的,一个吴县少年,姓沈名友,不仅文才好,口才好,刀法也好,人称三妙,是吴郡世族年轻一辈中的翘楚。年轻人嘛,文武全才,难免傲气。他和孙策见了面,只怕会很热闹。”许贡压低声音,狡黠地笑道:“如果他能杀了孙策,那当然更好,如果杀不了孙策,反被孙策杀了,也不错,这吴县世族见识了孙策的凶狠,就不会三心二意了。”
  刘繇瞅了许贡一眼,沉默不语。许贡很尴尬,连忙收起笑容。“使君,扬州六郡,孙策已得四郡,眼下只剩下吴郡和豫章,使君打算如何着手?”
  刘繇轻咳一声:“府君,你知道我这个扬州刺史是谁任命的吗?”
  许贡眼神闪烁。他不知道刘繇这个扬州刺史是谁任命的,但他知道刘繇是袁绍的人,要不然袁绍不会专门派人通知他,让他配合刘繇的行动,他也不会特地赶到丹徒来迎接刘繇。刘繇兄弟与袁绍关系匪浅,他不会有什么其他想法吧?
  “我是盟主派来的,但我的任命诏书是由长安下达的。”
  刘繇放慢了语速,让许贡有充足的时间理解这其中的区别。吴郡一直是袁绍的势力范围,许贡的前任盛宪是党人,接受的是袁绍的命令,而袁绍的命令在不久前还是以诏书的名义下达。他特地说明诏书是长安下达的,就是告诉许贡一个重大信息:袁绍向朝廷低头了。扬州要争,但是要控制好节奏,不能给袁绍带来麻烦。如果不是形势严峻,袁绍是不会向朝廷低头的。
  许贡的眼角抽了抽。他听懂了刘繇的提醒,却感到由衷的愤怒,还有说不出的失望。
  袁绍究竟是怎么想的,造反这种事还能回头吗?那么多人跟着你,听你的命令,接受你的诏书,为此不惜和孙策杀得死去活来。你倒好,嘴上喊得凶,腰杆子却软得很,脸一转,居然接受朝廷的诏书?
  你以为这样就能回去,重新做你的四世三公?
  “为什么?”许贡的声音变得沙哑,像粗砺一样刺耳。
  “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扬州丢得太快了。几个月内,庐江、九江、丹阳三个郡先后失守,扬州刺史陈温、周氏三兄弟及陈登阵亡,扬州六郡只剩下两个郡,我这个扬州刺史居然无法到历阳上任。不缓一缓,恐怕我还没站稳脚跟,吴郡、豫章也会被孙策收入囊中。”
  许贡脸色涨得通红,咬着牙,一言不发,只有眼角不住的抽动。
  第740章 胜负手
  太史慈手挽缰绳,轻踢马腹,跟在车旁,目光扫过许贡的脸,又看了刘繇一眼,眉心微蹙,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刘繇会意,微微颌首,和声道:“府君,汝南是袁盟主的乡里,吴会是江南繁华之地,人才荟萃,皆是盟主臂膀,接连折损这么多的豪杰,盟主如折肱股,哀痛之至。不过他相信府君,相信吴会俊杰不会为孙策的淫威所慑,绝无猜忌之心。这只是一时的困难,只要你我同舟共济,一定能扭转颓势。”
  许贡打了个激零,挤出一丝很勉强的笑容。“敢问使君方略。”
  刘繇客气了几句,把自己的计划说了一遍。丹阳失守,对江东的形势有莫大的影响。一是失去了兵源,二是吴郡与豫章被隔开,陷入孙策的包围之中,随时可能被击破。当务之急自然是要夺回丹阳。丹阳得手,吴郡与豫章才能重新联为一体,反过来隔断江南江北,将孙策困在会稽。
  要攻丹阳,就需要吴郡与豫章同时并力。这两个郡是扬州六郡中实力最强的两个郡,人口加起来将近全州六成。运作得当,夺回丹阳并不难。不过吴郡与会稽毗邻,境内又没什么地利可守,一旦孙策先下手为强,占吴郡为已有,形势将彻底崩溃,仅凭豫章一郡是很难逆转形势的。周瑜已经拿下江夏、南郡,很快就会渡江,长沙是孙坚旧郡,很可能不战而降,届时豫章将遭受三面夹击,就算有地利可用,也会左右支绌,疲于奔命,起不到应有的牵制作用。
  吴郡的得失已经成了扬州得失的转折点,容不得一点疏忽。
  许贡听了,觉得有理。吴郡确实没什么地形可用,一旦交战,短时间内就可以分出胜负,不存在什么对峙的可能。“那使君打算与孙策妥协吗?”
  刘繇笑道:“缓兵之计而已。只需几个月,等孙策进入会稽,被会稽诸家缠住,我们或出兵丹阳,或出兵会稽,无往而不利。”
  许贡如梦初醒,连连点头。“还是使君高明,有如国手落子,只是一个先后手,却有云泥之别。”
  “这都是子义的谋划,我只是坐享其成罢了。”
  许贡赞叹不已。“我只当子义英武,没想到他还有这等谋略,使君有子义相助,大事可成。”
  刘繇哈哈大笑,拍拍许贡的手,面有得色。许贡又咂了咂嘴。“照这么说,的确是我孟浪了。吴郡人才虽多,文武兼备、堪与子义相敌者唯有沈友。他去见孙策,不管是伤了孙策,还是被孙策所杀,都是莫大的损失。”
  “现在还来得及吗?如果可能,府君可派人急报沈友,让他莫与孙策发生冲突。”
  许贡点头答应,连忙安排人赶到阳羡传令,取消原先的计划。
  ……
  沈友受了伤,流了不少血,身体有些虚弱,但精神却很亢奋,和孙策、郭嘉等人畅谈天下形势,说到得意处眉飞色舞也不足以表达,还要手舞足蹈。
  孙策笑着按住沈友。“子正,你躺着说就行,别再扯破了伤口,陆公又不知道要怎么责怪我呢。”
  沈友也被陆康骂得不轻,只得收敛一二。他看看左右,见陆康不在,这才低声说道:“将军,依我之见,事不宜迟,当先取吴郡,再取会稽。会稽多山,且周氏兄弟败亡,其亲戚故旧必然与将军为敌。将军神勇,阵而后战自然无所畏惧,可若是他们潜匿山中,据险而守,将军逐个攻破,没有几年时间怕是难以得手。不若先取吴郡,快则一两个月,慢不过半年,吴郡可下。届时赖吴郡人力、物力,大可慢慢周旋。”
  孙策笑道:“吴郡豪杰如果都像子正这般,我有何忧?不取吴郡,吴郡亦是我的。我只怕子正曲高和寡,虽得吴郡之土,不得吴郡之人,岂不可惜?”
  沈友有点失望,正准备再说,郭嘉摇摇羽扇。“子正,将军人才不少,但像你这样文武兼备,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还没有。你受了伤,暂时不宜轻动,不如留在将军身边,为将军掌军机,如何?”
  沈友看向孙策。孙策笑道:“你看,我还没来得及说,他们就要呼朋引伴了。子正意下如何?”
  沈友哈哈一笑。“能与诸君共处,是我的荣幸,求之不得。痛快,痛快。此刻当有酒。”
  孙策笑了。“好酒很多,但你现在不宜多饮。不如这样吧,奉孝,你把形势为子正解说一二,也请他参谋参谋,共商大计。”
  郭嘉让蒋钦取来一卷文书,递给沈友。沈友接过一看,顿时眼前一亮。这是一份关于当前形势的分析,应该是孙策近期行动的方针。他刚刚投效,孙策就将这样的机密文件给他看,对他的器重可见一斑。他刚才建议孙策取吴郡,孙策不置可否,他还以为自己太急了,孙策看不起他呢。现在看来,孙策不攻吴郡应该是另有不得已的原因。
  文章不短,大概有三千多字,内容更是繁杂,不仅分析了孙策自身的形势,还从整体上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沈友关心天下形势,也留心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但他毕竟只是布衣,没有官方身份,接触不到朝廷的诏书,又偏居江东,了解的情况有限。看了这份分析,他的眼界一下子由江东扩展到整个天下。
  沈友轻轻放下文件,思索片刻。“所以将军当下对吴会的方略是攻心为先,以待天下之变?”
  孙策点点头。“子正觉得可行吗?”
  沈友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陆议,嘴角微挑。“不仅可行,而且已经初见成效,用不了几年,吴郡将成为将军之长安。将军深谋远虑,施政如国手,信手拈来,无迹可循,深得治道精髓。若非亲眼所见,谁人能信?有将军这样的英才,是吴郡之福,江东之福,天下之福。”
  孙策连连摆手,表示不敢当。“子正言重了,我不敢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奉孝、士元等人也在其中,远在南阳的张子纲、周公瑾也贡献良多。没有他们,我就是一匹夫。子正,有你相助,我们又多一份力量,还请子正畅所欲言,不要有什么顾忌。”
  沈友笑道:“得遇明君,复有良朋,正当一展所学,岂能藏拙。以愚计,将军赴任会稽一定会遇到麻烦,与其如此,不如在吴郡稍作停留,太湖虽小,却是操练水师的首选之地。”
  第741章 作秀高手
  孙策到会稽来,不仅仅是要做会稽太守,而是要经营江东,把江东变成他的根据地。南阳虽好,毕竟是前线,没有足够的纵深,可以成为伸出去的拳头,却无法成为腹心。
  江东四郡之中,不管是从地理还是经济来看,吴郡都是最适合发展的。大片的平原,丰富的物产,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供养更多的人口,也让更多的人脱离农业。水网纵横,交通又方便,偏安江南的朝廷大多会以吴为都,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孙策不想偏安东南,但吴郡的确很合适做后方基地。暂时不取吴郡,也只是想缓一缓,让朝廷先把注意力转到袁绍身上,不想在根基还没有稳固的时候成为众矢之地。
  沈友领会了他的意思,不再劝他取吴郡,转而劝他驻兵太湖。
  太湖是吴郡的腹心,东岸就是吴郡郡治吴县,驻兵太湖,什么时候想取吴县,旦夕可至城下。对于水运发达的江东来说,太湖就是所有水道的汇流地,占据了太湖就是控制了四通八达的水道。东可入海,南可入会稽,北可至长江,西行可入丹阳腹地,直入巢湖——孙策这次来走的就是这条水道。
  扬州六郡,孙策得其四,剩下的只有吴郡和豫章。新任扬州刺史不去九江上任,却跑到吴郡来,显然是要反攻,而反攻的第一目标应该就是丹阳。丹阳的得失对双方都至关重要,控制丹阳,不仅能掌握最好的兵源,还能掌握扬州的枢纽。以目前的形势看,争夺丹阳关键就是吴郡。
  孙策留在太湖,许贡就不敢轻易离开吴郡,威胁丹阳,而孙策要支援丹阳却很容易。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孙策想争取吴郡人心,自然要与吴郡士人接触。吴郡士人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吴县,驻兵太湖肯定比在会稽方便。有周氏兄弟在前,会稽士人已经与孙策交恶,短时间内很难改善。而吴郡士人与孙策没有直接冲突,却有同郡之谊,更有陆康这个前辈从中撮合,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孙策欣然从命。他之前和郭嘉就讨论过类似的方案,只是没有打算驻兵太湖。现在得到沈友这个土著的支持,他乐得更近一步,把重心放在吴郡。他也清楚,沈友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与他是吴郡人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希望吴郡易手时发生战事,如果能不战而胜,他也算是积了阴德。
  孙策也这么想,毕竟是故乡,能不流血当然再好不过。历史上的他因为杀人太多,引起吴会世族的激烈反抗,不仅自己遇刺身亡,还留下了深重的隐患,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这一世有机会改变,他求之不得。
  孙策随即向太湖进发。在阳羡(今宜兴市),他遇到了奉许贡之命前来迎接的郡丞王珍和阳羡世族代表。
  阳羡地处太湖西岸,是山地与平原的交接处,又与丹阳接近,在整个吴郡来说,算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人口、经济、文化都不能和太湖东岸的诸县相比。阳羡本地出名的世家不多,只有许家独占鰲头,随王珍前来迎接的就是许家的家主许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