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策行三国> 策行三国 第708节

策行三国 第708节

  孙策略作思索,同意周瑜的建议。“这样也好。举行一次校阅,看看诸将的状态,顺便敲山震虎,看看曹操是什么反应。”他想了想,又道:“你是不是有计划了?说来听听。”
  “喏。”周瑜欣然从命,把他和荀攸拟定好的计划说了一遍。
  江陵扼守长江中流,向西不远就是三峡。如果溯长江而上,水师必然是重器。吴国背靠大海,水师优势明显,从曹操的角度来考虑,一旦吴国水师聚集在江陵,就意味着战争随时会爆发,必然会派集结重兵在扞关一带。
  实际上,即使吴国水师很强大,逆流而上也是很难的,进攻益州最好的办法还是取道汉中。将曹操的注意力吸引到扞关一带,趁虚而入,抢占汉中,才是最佳的选择。在此之前,他们已经为汉中攻略准备了一年多,粮草、军械都准备好了,地图绘制完备,将士们进行了一年多的山地战训练,随时可以出兵。
  比起由江陵出兵,逆流而上,攻击汉中还有一个好处:马腾就在武都,他可以牵制吴懿的注意力,与襄阳方向的主力配合。
  孙策很意外。周瑜是江陵督,他的辖区主要在江南,襄阳已经不在他的辖区。如果继续执行汉中攻略,那主力就不是他,而是黄忠、徐晃了,甚至武关的徐庶都有机会立功,唯独周瑜是白忙一场。
  那周瑜、荀攸设计这个方案又是为了什么,表现高风亮节?
  第1894章 大目标
  孙策对个人品德一向不敢期望过高,尤其是对政治人物。
  倒不是说心理阴暗,不相信有好人,而是他相信政治首先是妥协,绝不是某个人道德高尚就能独挑大梁的,君子在野时可以特立独行,穷居陋巷,不为世俗所污,但他投身政治时就必须与人打交道,个人品德影响有限,归根到底还是要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诉求才能做成一些事,希望别人都和他一样餐风饮露是不太现实的。
  杨震拒金,首先是有人送金。羊续悬鱼,也是因为有人送鱼。
  周瑜可以不介意为他人做嫁衣,别人呢?
  更何况以他对周瑜的了解,周瑜绝不是那种谦虚淡泊的人。他有风度不代表他没有功业心,恰恰相反,周瑜是一个功业心非常强烈的人。
  “公瑾,这是谁的方案?”
  “臣的。”周瑜说道:“虽然有公达等人参谋,但决定是臣所为。”
  “继续。”
  周瑜看看孙策,想了想,又笑了一声,只是笑容有些落寞。他转身看着远处烟波浩渺的彭蠡泽,剑眉不经意地颤了颤,眼神中多了几分凝重。他轻拍着栏杆,似乎有些犹豫。孙策也不着急,耐心地等待着。他需要周瑜给他一个充足的理由。
  “益州之功虽大,不足以酬大王赏识。”过了好一会儿,周瑜才缓缓地说道:“蒙大王不弃,擢臣为九都督之首,臣感激不尽,敢不竭死力以报大王?益州虽大,对大王却不及幽州重要,且益州易守难攻,耗时必久,损失必大,臣亦无法像太史子义一般摧枯拉朽。既然如此,倒不如再等等。”
  孙策释然。周瑜虽然说得很克制,但这个理由却符合他本人的性格,像是他自己做出的决定。以周瑜的身份和教养而言,如果不是对他足够信任,引为知己,绝不会说这样明显带有意气之争的话。
  周瑜是他最亲近的朋友,第一个真正的将领,这些年镇守荆州,为他扫荡中原创造了机会。虽然他的战功并非最大,作用却无可替代,所以他才擢周瑜为九都督之首。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张纮、虞翻、郭嘉都持类似观点。不可否认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看,认为周瑜能为九都督之首是因为他们关系与众不同的大有人在,私下里怨言不少。
  周瑜再有气度,毕竟年轻,况且他不是没有能力立功,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而已。面对这样的非议,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功,立大功,用真正的战功证明自己实至名归。益州不够,汉中更不值一提,他需要一个更大的目标。
  “有目标了吗?”
  周瑜剑眉微挑。“文姬奉大王诏,研习天竺典籍,闻其国甚大。臣在零陵时,亦闻益州南部有道可直入天竺,商旅不绝。”
  孙策拍拍周瑜的肩膀。“这才像你。不过,天竺不是益州,至少要等天下初定,所以你还得再忍忍。”
  周瑜大喜,连忙躬身道:“臣还年轻,不差这一时。”
  “话虽如此,也不能总这么等着,刀不用会生锈,总该时常拿出来磨一磨。公瑾,我看去年江南四郡的收成不错,增长势头也喜人,汉中的事交给黄忠、徐晃,你着手筹备江南战场吧。”他吁了一口气,挠挠眉梢。“交州那边……说不得还要你插一手才行。我那二弟仲谋可没你这耐心。”
  “喏。”周瑜说道:“仲谋还年轻,再过几年就好些了。”
  孙策笑笑,没有再说什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孙家遗传的急性子,孙权可以忍一时,却忍不了一世,迟早还会故态复萌。他能做的就是让周瑜对益州南部施加压力,迫使曹操不敢全力压上而已。真要论用兵,孙权肯定不是曹操对手,就连老爹孙坚都没把握。
  清官难管家务事,皇帝亦然。
  周瑜在白鹿书院住了两天,与孙策朝夕相处,畅想未来,一如当年在舒城。
  两天后,祖郎、贺齐先后赶到。几个人共商大计,筹划江南的战事。经过几年的经营,豫章基本稳定,丹阳的战事也接近尾声,贺齐、祖郎不能闲着,孙策要给他们安排新的任务。之前就曾计划让他们与周瑜一起开辟江南战场,后来因为公孙瓒战死,幽州战事提前爆发,这才耽误了。如今孙策称王,后方基本稳定,这个计划就再次提上日程。
  经过反复商议,孙策转贺齐为武陵尉,祖郎为零陵尉,皆由周瑜节制,以一年为筹备时间,内修战备,外侦敌情,在适当的时候发起攻击。他估计朝廷也就能忍一到两年,说不定还会更快一些。
  考虑到江南多山多水,骑兵用处不大,孙策没有给他们安排更少骑兵,也没有增加兵力,倒是让他们精选士卒,强化训练,尽可能减少后勤负担。为此,他将亲自坐镇长沙,以洞庭湖为枢钮,筹建运输网络,为大军提供后勤保障。并抽调人手,组建木学堂,专门为山地战打造趁手的军械。
  “夺取益州南部只是小试牛刀。”孙策对他们说。“翻山越岭,直抵大海之滨,才是你们的最终目标。”
  周瑜三人躬身领命,意气风发。
  ……
  扞关。
  曹操背着手,在江岸来回踱步,溅起的江水打湿了木屐,湿透了足衣。
  江水滔滔,滚滚东流,涛声隐隐如雷。大小船舶到此,速度蓦然加快,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即使隔着很远也能感受到船夫们的不安。
  曹操的心情也很紧张。
  孙策离开了秣陵,移师柴桑,究竟是何用意?原本负责整个荆州的周瑜改驻江陵,已经让他感受到了压力,现在孙策亲至,他不能不考虑孙策逆流而上,强攻益州的可能。
  虽然看起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孙策这些年的战绩已经证明了一点,他总能出奇制胜,把别人看来不可能取胜的对手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不翻身。
  徐荣如此,袁绍如此,公孙度也如此。
  三峡虽险,也难保万全。当初吴汉击破公孙述不就是逆流而上?孙策的水师比吴汉的水师更强,楼船更大,优势也更加明显。
  戏志才坐在更远处的车里。虽然天气很热了,戏志才却还是穿着厚厚的冬衣。他面容消瘦,眼窝深陷,不停的咳嗽,只能用手帕捂着嘴,掩住撕心裂肺的咳嗽声。
  曹操很后悔。戏志才去了一趟交州,身体更差了。医匠说,这是中了瘴气,只能静养。但戏志才静不下来,益州的形势太危急了,他放心不下。回到成都之后,他就重新接管了细作营,每天大量的情报分析就让他疲惫不堪。
  原本这些事是交给辛评处理的,但辛评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如戏志才太多,戏志才很不满意——在这方面,戏志才的眼界很高,能让他满意的人不多,就曹操所知,大概只有荀攸一人,就连孙策身边的郭嘉都略逊一筹。戏志才曾说过,郭嘉长于细务,昧于大局,眼界不够开阔。
  曹操觉得他意有所指,嘴上说郭嘉,其实说的是法正。戏志才对法正的观感不好,说他急功近利,投机心理太重,不够理性,去年的下辩之败便是明证。
  这次到扞关查看防务,了解荆州动静,戏志才就不放心法正,一定要亲自走一趟,搞得法正很沮丧,气氛也有些尴尬。
  “主公。”站在一旁的法正忽然提醒了一声,伸手指向远处。曹操顺着他的手向远处看去,只见一条小船逆流而上,正向岸边驶来。船头站着一人,手里举着专用的小旗,示意过往的船只让路。
  这是打探消息的斥候回来了。
  曹操回头看了一眼,戏志才也看到了,正倚着车窗向这边看。法正面无表情,只是眉心轻蹙。曹操暗自叹息,他理解法正的心情,却不知道怎么安慰法正。其实何止是法正,就连他自己都被戏志才多次严厉的批评,一点面子也不留。
  汝颍名士嘛,一直就这样,戏志才只不过更出格些罢了。
  小船靠了岸,尚未停稳,斥候就纵身跃下,涉水上了岸。他深身湿透,脸色苍白,走路也有些打晃。“主公,荆州急报。”说着,从怀里取出一根铜管,双手奉上。
  曹操接过铜管,取出小刀,刮去上面的封蜡。铜管密封得很严实,里面的纸一点也没湿,曹操取出纸,展开一看,顿时眉心紧蹙,抬头看了法正一眼。
  “孙策移师荆州了,水师将进驻洞庭,于端午举行赛舟之会,祭祀屈原。”
  法正哼了一声:“虚张声势罢了,主公不必担心。”
  曹操没吭声,转身上岸,向马车走去。他站在马车旁,将情报看了一遍,然后隔窗递给戏志才。戏志才看了一遍,闭上眼睛,思索了片刻,又睁开眼睛,看着远处的江水。
  “主公,虚虚实实,不可不防。”
  “志才觉得孙策可能逆流而上?”
  “虽然可能性不大,却并非完全不可能。”戏志才轻声叹息。“我听说黄月英又取得了突破,他们的楼船更快了,赛舟之会很可能是新船下水测试。”
  曹操忍不住骂了一句。
  第1895章 大巧不工
  曹操如此郁闷是有原因的。
  戏志才亲赴交州,协助刘繇、高干对付孙坚,牵制孙策的注意力,原本是可以大获成功的。戏志才已经围住了孙权,逼得孙坚率部驰援,本打算在孙坚赶到之前先击破孙权,再迎战孙坚,不料孙权凭借着精良的军械和训练有素的士卒硬是抗住了刘繇等人的轮番猛攻,孙坚赶到后,又强行撕开了刘繇的包围,将孙权救了出去。
  每一步都只差那么一点,最后必胜之局成了不分胜负。原本该歼灭的没能歼灭,原本该挡住的没能挡住,原本可以打平的却变成了败局。在其他因素不分上下的情况下,技术优势让孙家父子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硬生生的摧毁了戏志才的计划,用蛮力打败了戏志才的智慧。
  曹操本人对此也深有体会,去年那一战,他面对马腾、杨腾,也吃了不少苦头。后来的情报证实,马腾拥有的才是南阳新式军械,而杨腾手中的不过是孙策军淘汰下来的军械。如果杨腾和孙坚一样拥有最好的军械,再学学孙策练兵之法,结果将不堪设想。正因为如此,他急切的想抢在马腾站稳脚跟之前占据武都、陇西。他原本打算趁着春夏之际出兵,可是孙策西来,让他的计划变成了泡影。
  智谋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而技术却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曹操领悟到了这一点,却有些迟了。他花了很多心思学孙策屯田、练兵,却没想到孙策最大的杀器并不是屯田、练兵,而是木学堂。
  他也可以建木学堂,但他需要时间,而孙策却未必会给他时间,天子更没有这个耐心。
  朝廷诏书已经送到益州,表面上看起来一团和气却暗藏杀机,使者提到了最近长安在传的一个谣言: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对这件事,曹操隐约有点印象,那一年曹昂出生,他得了长子,心情非常好,却没想到黄龙见谯和他曹家有什么关系。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想过曹家可能和天命有什么关系,他甚至不觉得袁绍有什么希望,所以才会有讨董时那么积极。
  朝廷的意思很明显:要么攻击孙策以证清白,要么放弃益州以避嫌。黄龙见谯,再加上曹昂与孙策的关系,朝廷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他的忠诚。就算他不想攻击孙策,孙策也会借这个理由来攻击他,争夺益州。
  他当然不能放弃益州。这是他的心血,也是他的立身之本。放弃益州,在长安做一个闲人?
  他做不到。
  不能放弃益州,就只能主动挑战孙策。可是面对孙策,他又没什么胜算可言,尤其是在还没有拿下武都的情况下。争夺中原,没有战马是不行的,孙策费了那么大力气夺幽州,解决了战马的供应,抢占了先机,他也必须有相应的战马来源。
  总是差那么一步。
  “志才,若孙策来攻,我们当如何设防?”
  “先取秭归、巫县,步步为营,挫其锐气,再固守扞关,以逸待劳。以铁索横江,大船储油以待之,万一守不住就放火烧船。益州的那些船都太旧了,索性烧了,拼个两败俱伤。”戏志才咳嗽了一阵,气喘吁吁的说道:“如果能挡住孙策一阵,毁掉一些船,我们就还有机会。”
  曹操觉得有理。他没有技术优势,却有地利优势,万一打不过,就放出火船,顺流而下,与孙策拼命。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哪怕是赌上益州整个水师,只要能烧掉孙策的战船,挡住孙策,他就有翻身的机会。等孙策再把船补齐了,他也换装新船了。
  当然,这需要他尽快掌握新船的技术。这可以通过在战场上俘获战船来解决,也可以通过细作来解决,总而言之,都需要戏志才付出心血。
  “志才,你拟定计划,我来安排人执行。”
  戏志才无奈地点点头。他虽然不放心别人,但他自己也清楚,他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么繁重的任务,只能拣要紧的先做。他示意曹操上车,回城商议。曹操上了车,又招呼法正上车,与他并肩而坐。
  马车起动,戏志才打量着坐在对面的法正,眼神复杂。法正也不说话,平静地回视戏志才。过了好一会儿,戏志才收回目光,一边咳嗽一边说道:“孝直,你有什么建议?”
  法正不紧不慢。“我想去一趟长沙,亲眼看看那些战船。”
  戏志才目光微闪,随即又摇摇头。“你不能去。上次在宛城侥幸脱身,这次不能再犯险了。”不等法正说话,他又说道:“主公身边也需要你。”
  法正没有再坚持。他想了想,又道:“那就让孟达去一趟吧。他是统兵之人,亲眼看看吴军校阅,感悟更深。他是关中口音,不容易引起注意。”
  戏志才考虑了片刻,同意了。“拟一个假身份。益州肯定有郭嘉、荀攸安排的细作,他们很可能听过孟达的名字,甚至可能有孟达的容貌。让他编好说辞,千万别暴露了。”
  法正说道:“可以让他扮作关中商人,顺便购买几套军械。南阳军械虽然贵,还是物有所值的。”
  戏志才觉得有道理,疲惫地闭上了眼睛。“你整理一些关中的消息,让他提前熟悉,多做些准备。”
  曹操眉梢轻挑,悄悄地吁了一口气。
  ……
  四月下,孙策到达洞庭湖。
  洞庭湖原本是云梦泽的一部分。云梦泽跨大江南北,随着泥沙沉积,江北的部分成了沼泽地,江南的部分则成了洞庭湖。洞庭湖的名字来自于湖中的洞庭山。洞庭山不大,却非常有名,据说黄帝在此铸鼎,舜帝携娥皇、女英共游,秦始皇登此山封印,汉武帝在此射蛟,说得有鼻子有眼。
  孙策不能免俗,也在周瑜、张勋等人的陪同下游览了君山。
  张勋心情不错。作为袁术旧部,他如今官居屯田都尉。官职不高,胜在清闲,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他在君山上有一座别院,公务之余便到湖中小住。得知孙策要来,他早早的将院子腾出,请孙策务必赏光,住上几日。
  盛情难却,孙策欣然从命。住在岛上也有好处,一是安全容易保障,二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客人,也不会扰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