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策行三国> 策行三国 第851节

策行三国 第851节

  老爹孙坚这次怕是凶多吉少,回到吴县,如何面对母亲吴夫人,这是一个问题。家事比国事更难处理,却又不得不处理。人可以无国,不可以无家。如果连家事都处理不好,谁还能相信他可以行王道,建立一个互敬互爱的太平盛世?
  孙权这件事也许真有些先入为主了,至少做得不够圆滑。兄弟几个厚薄不均,让孙权有了小情绪,进而牵连到了父母。即使聪慧如母亲吴夫人,在受了委屈的儿子面前也难免糊涂,本能的想充保护神,维持他们兄弟之间的和平,没有意识到孙家已经不是普通的家庭,他和孙权之间不仅是兄弟,还是君臣。
  当然,这也是他的责任。太注重亲情,忽略了规矩,人人缺乏必要的敬畏之心。
  凡事过犹不及,否则好心也可能酿出苦酒。这是他现在最大的体会。慈不掌兵,治国同样如此。一味迁就、溺爱只会害人害己,必要的时候这要能狠下心来。
  这会不会是暴政的开始?念头一起,孙策便暗自苦笑。这个尺度怎么把握,他一直没什么概念,在宽严之间犹豫不决,这才造成了今天的困境。说白了还是水平不够。本来也就是十三道、十五道的水平,现在却要在十九道的棋盘上与人争锋,就算有外挂也难免露怯。
  远处传来喧哗声,打断了孙策的思绪。孙策转头看了一眼。“什么事?”
  贺达上前,俯身说道:“回禀大王,吕夫人来见张都尉,被虎士拦住了,不肯罢休,正在吵闹。”
  “吕小环?”
  “是。”
  “让她过来。”
  贺达犹豫了一下,还是转身去了。不一会儿,噔噔噔的脚步声响起,吕小环像一头怒虎般冲了上来,气呼呼的站在孙策面前,胸膛在春衫下起伏不定。她还没说话,袁耀也跟了上来,一手拽住吕小环的胳膊,一手去捂吕小环的嘴,汗津津的脸上堆着尴尬的笑容。
  “大王,是臣管教不同,冲撞了大王,请大王恕罪。”
  吕小环也反应过来,有些胆怯,气势弱了三分,任由袁耀将她挡在身后。孙策沉声道:“究竟什么事,要张辽出面?张辽是孤的义从都尉,不是你袁家的部曲。”
  “是,是。”袁耀连连点头,悄悄地推吕小环,示意她赶紧走。吕小环却不肯走,咬咬牙。“大……大王,我……妾有不平事,请大王裁断。”
  “不平事?说来听听。”
  “谢大王。”吕小环上前,拱手施了一礼,说明来由,虽然语气不太连贯,事情倒是说得还算清楚。本来也没什么大事,只是她和谢宪英之间的争斗。谢宪英最近得到了袁权姊妹的支持,掌握着家里的财权,手头很宽裕,却对吕小环非常吝啬。吕小环的女卫缺几匹战马,吕小环让袁耀找谢宪英要点钱买马,却被谢宪英拒绝了。吕小环无奈,赌气来求张辽。张辽在义从骑任都尉,麾下有两百多骑兵,有备用马匹,给她几匹没什么问题。
  “他不给我钱,又不肯让我来求文远。”吕小环余怒未消,气鼓鼓地看着袁耀。
  袁耀也急了,白皙的脸涨得通红。“张都尉能给你马吗?他手里的战马都是公物,每一匹都有记录的,岂能挪用?我都跟你说了,你现在不上阵,天天在船上,缺几匹就缺几匹。等秋后有了收成,我再给你买就是了。你非得现在要,这不是故意的么。”
  “我现在就要。”吕小环梗着脖子,尖声叫道:“骑射就是要天天练习才行,要不然会手生。你没看到三将军和羽林卫吗,她们哪一天不练习骑射?我若是几个月不练,回到平舆,怎么参加考试,怎么进羽林卫,凭你的面子么?”
  “你……”
  “行了,行了。”孙策摆摆手,示意袁耀站在一边。“你想进羽林卫?”
  “嗯。”吕小环点点头,嘴撅得能拴驴。“我……妾除了骑射,什么也不会,总不能天天看人脸色,每个月等人施舍几个小钱。如果能进羽林卫,至少有俸禄可用,万一有机会立功,说不定还能挣个爵位。”
  孙策觉得有理。吕小环想自食其力,精神可嘉,应该予以支持。
  “你缺几匹马?”
  “呃……三匹,还有四匹马也老了,体力不足,平时骑乘没什么问题,上阵就勉强了。”
  孙策点点头。战马是奢侈品,真不是一般人能负担得起的。一匹真正的战马要好几万,能够服役的时间却只有三四年。
  “你总共有多少人?”
  “原本有三十多人,现在只剩十八人。”
  “还有人呢?”
  “有的病了,留在平舆休养,有的……死了。”吕小环的眼圈有些红。袁耀连忙解释道:“她们大多来自关中或者凉州,不习惯中原水土。年前大战时,又有人受了伤,没能及时医治,耽误了时间……”
  孙策摆摆手,叫过贺达,让他带吕小环去见张辽。即日起,吕小环暂时附在张辽的麾下,一应开支由张辽统一支取。吕小环很欢喜,破涕而笑,谢过孙策,跟着贺达去了。
  袁耀也松了一口气。“多谢姊夫,你可帮我大忙了。”
  孙策示意袁耀自坐,问起他最近的情况。自从纳了吕小环为妾,原本像隐形人似的袁耀突然曝光度大增,隔三岔五的总要闹出一些事来。一边是有袁权支持,掌握了财权的正妻谢宪英,一边是智商一般,武力却高的吕小环,袁耀夹在中间很为难,几乎成了笑话。
  “最近手头这么紧,几万钱都拿不出来?”
  “这倒也不至于,可是春夏马瘦,价钱还高,不值啊。反正她现在又用不着,我想着等秋天再说,价钱差着不少呢,谁知道……唉,我也没脸说,都是自找的,不能怨别人。”
  孙策忍不住笑了。从来不问柴米油盐的袁耀居然也知道省钱了,真是不容易。以前他什么时候关心过钱?反正需要什么,和袁权说一声就是了。有作坊、商会在手,袁权手头宽裕,对这个唯一的弟弟从来不吝啬。现在抓得这么紧,一方面是对他任性的惩罚,表示对谢宪英的支持,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有意为之。
  “伯阳,你也老大不小了,做点事吧。”
  “我……能做什么啊?”
  “先在中军领职,熟悉一下军事,如何?”
  “从军?”袁耀有些担扭,眼神中却有些窃喜。“我……能行吗?”
  孙策一巴掌拍在袁耀后脑勺上。“竖子,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习武?你也不想想,没我同意,许褚、典韦会教你刀法、戟法?”
  “我那不是……防止家暴么……”袁耀还待掩饰,见孙策眼神不对,连忙改口。“行,听姊夫的,我到中军做个伍长。”
  第2200章 半疯刘晔
  孙策当然不能让袁耀去中军做个伍长。他和袁耀商量后,安排他到中军做个司马,协助处理事务的同时熟悉行军作战的流程。袁耀将来会独领一部,又有袁家旧部,他不需要从普通一卒开始做起,甚至亲临一线厮杀的机会都不多,从普通一卒做起也没什么意义。
  与其相信他习武是为了上阵厮杀,不如相信他是为了反抗家暴来得更合理。当然,事实是两者都不是,袁耀找到许褚、典韦请教武艺就是表示他想从军。毕竟他当初答应过袁权,取天下后会封袁耀为王。如今虽然还没有平定天下,却已经看到曙光,袁耀提前做好准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袁耀心愿得偿,心情大好的同时又有些惭愧。他搓着手。“姊夫,现在提这事,实在不该,我也是……没办法,这耳朵都被磨坏了。要我说啊,姊夫你用心是好的,就是走得太急了。还是圣人说得对,这女子就不能太惯着,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
  孙策忍俊不禁,心情莫名的放松了很多。自从纳吕小环为妾后,袁耀的本性渐渐露了出来,越看越看他那死鬼老爹袁公路。“那你倒说说,现在该怎么办?”
  “这还不好办?”袁耀端起案上的茶杯喝了一大口,一拍大腿,眉飞色舞。“要我说,趁着现在朝堂和军中还没有女子主事,一切都还来得及。她们现在也就是能做工、挣钱,能养活自己,可是不能做官,不能立功封爵,终究没法和男子相提并论。对普通人来说,夫妻平等不平等的反正关系不大,有官爵的人还能当家做主,除非他们不求上进。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激励,不好好做官、作战,在家里就没地位,对不对?”
  孙策点头附和。“伯阳,你这主意不错,值得考虑。”
  “哈哈,姊夫不嫌我多事就好。其实呢,这么想的人不少,只是没人敢说,都等着别人出头。要我说,这可不行,都这么想,还怎么革故鼎新?姊夫若是和他们一样,不敢为天下先,又哪来新政,哪来今天的大好局面?所以说,这世人就是因循守旧的多,敢做敢当的少,只有姊夫这样的英雄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我虽然德薄能浅,不及姊夫万一,却钦佩姊夫的这份勇……勇……”
  就在孙策的注视下,手舞足蹈、慷慨激昂的袁耀突然变了脸色,声音越来越低,动作越来越小,不知不觉的恢复了正襟危坐、谨小慎微的恭顺姿态。孙策有些诧异,微微转头,见不远处的王后袁衡的楼船上多了几个女子,云鬓衣影,谈笑风生,被众星捧月般围在中间的是袁衡,站在她身边的是袁权和谢宪英。孙策看过去的时候,袁权将将转过脸去,谢宪英却还看着这边,见孙策转头,这才收回目光。
  孙策忍着笑,轻叹道:“伯阳,本以为你是条汉子,没想到你也是色厉内荏,徒有其表啊。”
  袁耀哭丧着脸。“大王,臣哪天可以上任?过几天发俸禄,能有臣的么?”
  孙策收回目光,见荀彧领着一人正走过来,便道:“现在就去报道吧,今天就当值,算你出勤,加班还有津贴可拿。”
  袁耀很开心,兴冲冲的走了。他刚刚下去,荀彧便走了上来,躬身施礼。
  “大王,臣将刘晔带来了。”
  孙策起身,走到栏杆前,探身向下看了一眼。刘晔衣冠整齐,挺立如竹,可是神色不太对,忽而呆滞忽而激动,总让人觉得有点神经兮兮的。孙策皱了皱眉。“他……没事吧?”
  荀彧苦笑,低声将刘晔的情况说了一遍。孙策登时警惕起来。刘晔居然在暗中调查我,还查到了朱建平?他下了这么多功夫,我可一点消息都没收到。
  郭嘉知道吗?
  “请刘君上来。”孙策吩咐贺达下去请刘晔,借着这个机会,他问道:“荀君如何看天命?”
  荀彧打量着孙策,几乎不假思索的说道:“臣觉得刘晔所言有些道理,大王虽不信天命,却背负着天命,当努力致王业,建太平,莫负上苍托付。”
  孙策眉梢轻挑,多少有些意外。这时,刘晔跟着贺达走了上来,站在楼梯口,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孙策,脸颊神经质的抽了两下。孙策一看就笑了,这副场景太眼熟了,前世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毛病,尤其以小学生为最,没想到刘晔也会如此。
  孙策含笑看着刘晔,也不说话,任由刘晔盯着他看。刘晔梗着脖子,看了好半天,才缓缓收回眼神,露出几分迷茫。荀彧在一旁看着,双手拢在袖中,不知不觉的握紧。刘晔是他的旧日同僚,现在又是这副模样,推荐过来是不是合适,他心里也没底。
  “看出什么没有?”孙策请荀彧、刘晔入座,问道。
  刘晔歪着头,自顾出神,过了一会儿,摇摇头。“晔非相士,看不出大王的命相。不过大王神充气完,肌肤温润有光,声有金声玉振之质,想必是养生得法,无隐疾可言。眼神虽略带忧郁,却不失清明,终究只是小事,不足以影响大局。所以,晔想不通所谓小厄究竟应在何处。”
  孙策哑然失笑。“那你倒说说,这令孤忧郁的小事又会是什么事?”
  “小事可就多了。”刘晔不知不觉的平静下来,恢复了几分从容。“往近处说,有万金坊的事。往远一点说,益州、冀州都有些麻烦。再往远处说,交州随时可能出现异变。再往远处说……”刘晔再次抬起眼皮,打量着孙策,一边的嘴角轻挑,有几分得意。“大王欲家天下,却又不信天命,何以服人?”
  孙策眼神闪了两下,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这最后一条的确是他最近在考虑的问题之一,没想到被刘晔一语道破。其实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他身边的大臣、谋士也在考虑这件事,只是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之前,他们决定暂时搁置。反倒是刘晔这个半疯的高手不管不顾,当面直言。
  过了一会儿,孙策笑了。他转头看向荀彧。“这个任务,我已经交给荀大夫了。我相信他能解决,所以毋须为此心忧。”
  荀彧有些勉强地笑了笑,没吭声。
  刘晔的脸又抽了一下,眼神中多了几分焦躁。他纠结了一会,又道:“晔随荀君来,只有一事,确认大王是否受天之命。若大王能解晔心中之惑,晔感激不尽,死而无憾。”
  孙策笑出声来,抬起手,气定神闲地打量着修剪光滑的指甲。“你是输得不服气吧?”
  刘晔的脸接连抽了两下,从抿得紧紧的嘴唇中挤出一个字。“是。”
  “我很愿意让你和叔同一样,死而无憾。很可惜,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负有天命,也许有,也许没有,这要看你怎么说了。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
  “大王怎么看?”
  孙策被刘晔打断,有些恼怒。这疯子就是疯子,不可以常理计,毫无敬畏之心,句句直奔要害。你这让我怎么答?我也不知道啊。老天让我穿越过来,是偶然失误还是有意为之?如果是有意为之,那他老人家为什么不选一个精通政治学,有执政经验的行家,非要挑我一个半吊子?如果是偶然失误,岂不是说所谓天命也就是开玩笑?
  面对着刘哗咄咄逼人的目光,孙策考虑了半天,还是只能摊摊手。“不知道。”
  “不知道?”刘晔长身而起,有些气急败坏,声音也大了起来。“你怎么可能连这个都不知道?”
  “我还是不知道。”孙策笑出声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你知道的,我读书少,对这些玄学思辨不太擅长。若是你想讨论一些天文地理,我倒是略知一二。人心难测,我知道的真不多,怕是要让你失望了。”
  刘晔盯着孙策看了半天,眼神渐渐平静下来。孙策很坦然,他从孙策眼中看不出什么破绽。
  荀彧暗自松了一口气。虽然这个局面不在他的预料之中,而且孙策也没表露出录用刘晔的意思,但孙策没有因刘晔的失礼而发怒,这还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对了,有一件事,我倒是想问问你们。”孙策坐了起来。“刘氏宗室齐聚长安,总共有多少人,谁是魁首?”
  荀彧和刘晔互相看了看。刘晔说道:“宗室之中,以陈王年长,又曾为陛下……先帝射师,威信最著,当是魁首。不过先帝好用年轻人,提拔了不少宗室到军中任职,手中有兵,陈王虽有号令,未必能让他们俯首听命。细细想来,宗室中不自量力的人很多,能一呼百应的人还真没有。”
  孙策点点头。这个情况和杨修的分析一致。刘协的遗诏已经公布,但谁继位到现在还没有定,可见一斑。皇长子虽有遗诏,但过于年幼,无法执政,继位后必然形成外戚掌权的旧辙,而伏氏又是标准的关东世家,因此既得不到关东老臣的支持,也得不到关西新锐的支持,悬而未决。尽管杨修极力斡旋,还是未能如愿将大皇子推上帝位,掌控关中。
  第2201章 大考
  说起关中的事,刘晔明显从容自信了很多。
  他自己就是宗室,又身居要职,深得先帝信任,在宗室中颇有影响,不少人都想走他的门路,所以对宗室的情况比较熟悉,说起来头头是道,条理清晰。
  据刘晔所知,天下宗室全算起来,人口大概有十万,在籍的有近万人。本朝从光武皇帝起,就加强了对宗室的控制,明章之后控制更严,不但沿用旧法,还制定了很多新的规矩。冲质之后,因大宗无嗣,只能选外藩子弟,外戚、权臣为贪图权势,常常弃长立幼,桓灵都是外藩出身,不遗余力的对有威胁的宗室进行打击,宗室的实力大不如前。
  先帝在关中推行新政,引宗室入关中充实人口,并将宗室分散到朝堂和军中作职,希望发挥宗室的力量,众志成城,中兴大汉,的确起到了一些作用。以凉州人为主的士家能够成为朝廷的根基,那些到军中任职的宗室功不可没。这些人大多少壮,有兵在手,自然不会对陈王那样的老臣唯命是从。先帝在的时候,他们不敢放肆,现在就不好说了。
  “群龙无首,不宜逼迫太紧,还是缓一缓,待其自乱。”刘晔露出一丝不屑。“虽说关中四塞,又有八百里秦川,可以自给自足,背靠凉州,不缺战马,可进可退,但关西民风粗野,不服教化,唯以武力称雄,若无外力,必然内讧频生,互相残杀。届时再取,自然如巨石压卵,势如破竹。”
  孙策微微颌首。“依子扬之见,当先取何处?”
  “自然是兖州、冀州。兖州与豫州接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冀州乃大州,户口百万,又有良田劲卒,若被刘备得之,必割据河北,后患无穷。”
  “如何取?”
  刘晔皱了皱眉。“大王欲速取,还是欲缓攻?”
  “速取如何,缓攻又如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