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策行三国> 策行三国 第1029节

策行三国 第1029节

  吕范心知肚明,用力的点头,表示同意韩宣的意见。虽说这有点丢脸,可裴潜是尚书台的,韩宣也是军师处刚刚调过来的军师,和他交情有限,他想瞒也瞒不住,不如坦诚些。
  “别忘了记上佷山尉张武的名字。没有他,我们的损失可能还会更大一些。”
  “喏。”裴潜应了一声,又道:“左将军以前认识张武吗?”
  吕范摇摇头。他是进入佷山之后才认识张武的,张武带着县中吏卒来为他做向导,如果不是这场大雨引发的洪水,也许过几天,等他出了佷山境之后,张武就要离开了,以后也未必见得到。
  “他是军情处校尉张威的胞弟。”
  吕范一愣,盯着裴潜半晌,又看了韩宣一眼,然后点了点头。张威原本是黎阳督朱灵的亲卫,曾行间汝南,闹出不小风波,后来被孙策识破,关了起来。朱灵投降,专门为张威求情。张威免于一死,又得到郭嘉的赏识,被招揽到军情处了,也算是个人物。
  没想到他的胞弟会在佷山做县尉。裴潜特地提醒他,自然是希望他给张武一个从征的机会,顺便给张威一个面子。他也的确需要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推辞。不过,张威是冀州人,应该和韩宣很熟,和裴潜未必熟,他知道张武,自然是韩宣的意思。
  尚书台和军师处交往很多,和军情处的接触反不多。
  “景然,看来此行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啊。”
  韩宣倒是很坦然。“左将军,这不正是陛下目的所在吗?这些年来,我吴军战无不胜,骄气日盛,不吃点苦头,如何知道从军不易。”
  吕范的脸上有些发烫,好在全是雨水,倒也看不出来。
  “不过受到教训的不仅是军中将士,我等也在其中。”裴潜也发起了感慨。“之前总是羡慕军中将士有机会封侯,却不知道军中将士的辛苦,就算看到一些,也和亲身经历不同。”裴潜提起湿透的衣服,将沾在上面的几片枝叶摘下。“有生以来,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狼狈。换作在尚书台,看到如此大雨,说不得还要吟几句酸诗,哪会想到将士们的辛苦。”
  吕范忍不住放声大笑,对裴潜印象大好。他对尚书台的王粲之流也不太满意,根本不知军中辛苦,有事没事还拿文书中的瑕疵小题大做。
  三人意外的亲近起来,站在风雨之中,讨论起此行的方略,迅速上涨的河水都没能打断他们的兴致。
  半天之后,风停雨住,乌云散去,露出满天星辰。后将军张燕派人送来消息,他安然无恙,正在清点损失,请吕范放心,并感谢吕范派张武过去增援。他被洪水困在河中,是张武派人乘小船强渡登船,协助稳住局面,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张燕建议,征张武随军征战。
  有裴潜提醒在前,张燕建议在后,吕范召张武前来问话,表达了自己想请他作向导的意愿。张武求之不得,他这么拼命,不就是想抓住这个机会嘛。之前兄长张威来信,虽然没说有大军从佷山经过,却让他注意锻炼身体,熟悉地形,他就已经猜到这个可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愿为左将军效犬马之劳。”
  第2522章 沧海桑田
  “左转三度!左转三度!”楼船都尉紧紧盯着前面斗舰上的旗帜,厉声大喝。
  “右满轮!右满轮!都给老子把吃奶的力气拿出来,千万不能软。”舱中的右司马一边喊着,一边卷起袖子,挤到桨手中间,用力踩动厚重的轮叶,轮叶带着一抱粗的轴快速旋转,舱外的轮桨飞旋,击得水花四溅。
  楼船缓缓向左调整方向,艰难地向前,巨大的船体被激流冲得摇摇晃晃。
  斗舰上的观察手睁大眼睛,死死盯着楼船,看着楼船方向到位,用力挥动绿色旗帜。
  楼船上战鼓雷鸣,八只轮桨全速运转,推动着轮船缓缓向前。
  孙策端坐在楼船上,双腿微分,稳稳的站住,双手紧紧抓着栏杆,将黄月英圈在臂弯中,固定在身前。黄月英却神情轻松,一边和秦罗说话,一边紧紧盯着水中的礁石,眼神闪烁不定。
  秦罗穿着羊皮制成的救生衣,被四个羽林女卫紧紧的围着,看起来有些紧张。她虽然研究战船多年,也经常参与试船,还是被长江的急流吓住了。
  长江三峡,西陵峡最险,果然名不虚传。从夷陵出发,一路上经过了不少险滩,一个比一个险。眼前这个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珍珠滩,河中间有数十圆形礁石,在水中若险若现,就像一串珍珠。一旦船只偏离了航向,随时可能撞上礁石而沉没。
  孙策乘坐的楼船体量大,即使有八只巨大的轮桨也没有足够的速度来抵抗急流。为了安全起见,孙策将不相干的人全部赶到了别的船上,尽可能减轻船的自重,又用四艘战船在前面牵引,这才勉强前行。
  即使如此,船腹还是不时刮到礁石,发出令人心惊胆战的呻吟。
  孙策本不想来,但他不能不来。
  在吕范、张燕在夷水进展缓慢,不如预期的时候,长江战场也遇到了麻烦。经过大半个月的试航,麋芳等人算是领教了西陵峡的厉害,每一次经过都像是走鬼门关,就算是那些在海上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士卒都不敢再夸口。比起海上的风浪,长江中的急流、险滩更考验他们的操舟能力。
  几乎每一次经过都会有船只受损,前后损失了上百人。如果不是有救生衣,损失还会更大。
  相比于陆战,水战的凶险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旦落水,生还的可能性极小。在咆哮的江水中,水性再好也无济于事,只能听天由命。
  适应了水情只是第一步。几个城易守难攻,如果不能将大型攻城器械运上去,仅凭步卒蚁附登城,伤亡将非常可观。如果围而不攻,势必又将旷日持久。一旦进入夏季,长江进入暴雨季,随时可能会有洪水,形势会更加不利。
  孙策知道长江汛期的厉害,也想抢在汛期来临之前取得一定的进展,这才亲自试航,并带上了黄月英、秦罗两个皇家木学堂大匠,希望她们能实地考察一下,找出解决之道。
  即使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孙策还是有些后悔,不该将黄月英、秦罗安排在这艘船上。万一出了事,大吴的造船业就真的塌了半边天。
  战鼓声雷鸣,在四艘战船的全力牵引下,楼船总算有惊无险的经过了珍珠滩。
  孙策松开手,悄悄地吁了一口气。黄月英含笑瞥了他一眼,转身和秦罗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的说着什么。秦罗一边听一边点头,毫不掩饰眼神中的钦佩。
  “还是妹妹聪明,这么快就想出了办法。”
  “也没有啦。”黄月英嘻嘻一笑。“运气好而已。”
  听说黄月英想出了办法,孙策也很兴奋,顾不得天子尊严,连忙追问。黄月英谦虚了几句,把方案说了一遍。
  从这次航行的体验来看,大型战船不用牵引,仅凭自身的动力根本不可能逆水而行。用战船牵引是个办法,却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战船本身也要抵抗水流,能够提供的牵引力非常有限。
  如果战船是固定的,就像水中的那些礁石,不怕水流冲击,岂不是可以将所有的动力都用来牵引楼船?
  黄月英的方案就是在礁石上建几个大型的绞轮,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带动绞轮,再带动绞轮上的绳索,牵引楼船。因为绞轮是固定的,可以尽可能的做得大一些,以提供足够的牵引力。如果必要,还可以加上人力、畜力,总之可调整的空间很大。
  虽然还没测试,但孙策觉得这个方案可行,至少比用纤夫或者战船牵引更有效。
  “大匠就是大匠!”孙策挑起了大拇指。看来这次带她们来是对的。
  有了解决办法,所有人的心情都好了很多,桨手们经过休息,再次加速,向秭归城而去。
  ……
  孙策看过地图,也听潘华介绍过,秭归县城和丹阳城离得不远,但直到他亲眼看到两座城,才知道这两座城靠得有多近。
  两座城之间只隔着一道亭下溪。
  虽说名字叫溪,但亭下溪一点也不窄,就是一条大河,水流也挺急。
  可想而知,随着夏天到来,这亭下溪就是一道小江。
  亭下溪与长江也有些不同,那就是更不适合大型战船驶入。
  在长江南岸,与丹阳城相对的地方,还有一座小城。这座城虽然不大,地势却极险,两侧都是溪水,背山面江,易守难攻。
  站在楼船上,孙策能看到城上的蜀军战旗,甚至能感觉到蜀军的好奇心。他忽然心中一动,命人将楼船靠近南岸,就近看看城上的蜀军将士。
  楼船转向,缓缓向南岸靠去。为了减轻自重,船上只有桨手,除了十几个水性特别好的虎士和羽林女卫和必备的传令兵、旗手,几乎没有一个甲士,所以楼船上看起来很平静,没有一丝杀气。
  赶过来护航的几艘战舰就不同了。麋芳知道孙策的楼船上没什么兵力,生怕孙策出事,急急忙忙赶了过来,同时打旗号,恳请孙策不要靠得太近。城上很可能有守城弩这样的远射武器,万一哪个蜀军将士热血上头,来上几箭,孙策就可危险了。
  孙策能理解麋芳的心情,也没有靠得太近。他看清了城上的将旗,不免有些好奇。
  将旗上有个沈字。
  他记得甘宁说过,甘宁在刘璋麾下时,有个朋友叫沈弥,两人关系不错。后来甘宁归附,沈弥留在益州,后来又跟了曹操,但仕途不怎么顺利,这几年默默无闻。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太相信这座无名小城的守将会是沈弥。
  这座城太小了,守将最多是个校尉,沈弥混得再差,也不至于是个校尉吧。
  十年前,他就是校尉了。
  孙策看了一会儿,便命楼船返回,向江北的大营而去。半路上,他遇到了匆匆赶来的孙权。登上楼船,看到孙策无恙,孙权松了一口气,却还是忍不住埋怨了几句。
  “陛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更何况陛下万金之躯,岂能以身犯险。万一城上射箭,伤着陛下,奈天下何?”
  孙策笑眯眯地看着孙权。“你知道那城上的守将是谁吗?”
  “沈弥。”
  孙策很惊讶。“真是他?”
  “陛下一定是觉得他身为益州宿将,不该如此职卑位轻吧?”
  孙策点点头,却没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看着孙权。
  “臣听说他是被甘宁连累的。他和甘宁交好,甘宁归吴,可能和他还有过联系,忠心可虑,所以一直没有重用他。这次派他镇守小城就是排挤他。这样的城通常由一个都尉镇守就够了,哪里用得着校尉。”
  “那是不是说有劝降的机会?”
  孙权愣了一下,随即又摇摇头。“陛下,何必多些一举。此城虽险固,但城中兵力太小,不足以影响我军作战。沈弥虽受排挤,仕途不畅,但他的家人都在成都,岂敢轻易投降?”
  “这也不一定。”孙策笑笑。
  孙权疑惑地看着孙策,孙策却没有再说,转而说起了黄月英的构想。孙权听了,也很兴奋。如果能解决大型楼船逆水而上的问题,投石机、重弩等武器就可以参与攻城,破城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他也不会顿兵坚城之下。
  虽说他现在还没有败,可是取胜的机会也很渺茫。如果孙策要履行当初的约定,随时可以赶他回长沙。
  吴军大营在秭归县城西。这是一段相对宽阔、平缓的江面,在群山之中出现了一块盆地,秭归县最好的耕地就在这里,用来扎营自然是绰绰有余。扎下大营,虽然没有攻城,却等于切断了城中蜀军与外界的联络。以目前的形势而言,除非曹操亲自率部来援,否则没人有打破吴军封锁的实力。
  楼船驶入深溪(今香溪河),朱桓与诸将在码头相迎,引孙策入营。
  “如何?”孙策一边走,一边和朱桓、麋芳交谈,询问这几天的感受。
  “峡江之险,名不虚传。”朱桓感慨道:“天地之力,不可等闲视之。臣今天算是明白了。”
  麋芳也附和了两句。“臣也有此感。江中行船,竟比海中行船更难。换作以前,臣是绝不相信的。”
  孙策摆摆手,将急着表现的朱桓推在一旁,叫过陈矫。
  “季弼,这几天辛苦吧?”
  陈矫微微一笑。“臣与二位君侯想法不同。如果非要在海上与江上选择一样,臣宁愿在江上。”
  “为何?”
  “江上风景好。”陈矫伸手一指,又道:“循此溪而上,不过一日水程,便是屈大夫旧居,还有祭祀他姊姊女媭的庙。若非战时,臣说不得便要访古去了。哪像是在海上,行上几日也看不到一块陆地,渔民都看不到一个,更别说屈大夫这样的前贤了。”
  孙策大笑。“军旅劳累,季弼还有心情访古,看来精神甚佳。屈大夫旧居、女媭庙是当地百姓说的?”
  “陛下所言极是。当地百姓除了知道屈大夫旧居、女媭庙,还知道不少其他故事,都是臣以前不知道的。依臣看来,这峡江的上古史足以和三代相比,只是之前注意的人太少,说楚人是蛮夷真是自大了。”
  孙策打量了陈矫两眼,颇有些意外。陈矫是典型的中原读书人,仕途又顺利,眼界一向很高,尊崇屈原还说得过去,如此看重巴楚文化,甚至要破除楚人是蛮夷的旧说,实在不容易。
  孙策和陈矫深聊了几句。陈矫兴致很浓,指着远处说道:“我听当地的百姓说,由此向西北行五六十里,有一座峡谷,崖壁上有许多悬棺,都是古人所遗。丧礼乃是大礼,能如此慎重的对待丧事,且将棺木吊到那么高的山崖上,想必他们的木学不差,绝非茹毛饮血的蛮夷。”
  孙策大笑。“季弼,你能如此想,实在不容易。朕考你一个问题吧。若能答得上来,记你一功。”他转身又问朱桓等人说道:“你们也一样,答上来,记一功,另赏御酒一石。”
  朱桓等人面面相觑,连连推辞。孙权却问道:“陛下,为何同样的问题,陈军师只记一功,臣等却可以另赏御酒一石?”
  “这个你可以慢慢想。”孙策转头看着陈矫。“季弼这么关心当地事务,一定知道附近有不少盐井。”
  “是,本地还不算多,最好最大的盐井都在江州一带。”陈矫随即又说道:“陛下是想问,为什么山地会有盐井么?”
  “看样子,季弼已经知道了?”
  陈矫笑道:“陛下,这个问题臣就不答了,还是留给几位君侯吧。他们记功,臣跟着喝几杯御酒。”
  麋芳挤了过来,悄悄的问道:“季弼,这是为什么啊?你告诉我,一石御酒全归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