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都市言情>最强二世祖> 第六百五十三章征讨

第六百五十三章征讨

  在蒋先的引领下,白霜离开客房,来到客栈的前街上。
  这时蒋先正式向白霜公主下跪,大声喊道:“罪臣蒋先,恭迎白霜公主驾临边城”
  蒋先此举有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将公主到达边城的消息传播出去。他的这个举动颇得白霜沈近的心意。
  所有的侍从护卫跟着蒋先全部下跪,齐声道:“恭迎公主殿下驾临边城”数百人一起发声,声音洪亮,传播极广。
  所有围观群众此时才知道白霜公主驾临边城,总督大人前来迎接公主殿下。
  所有群众一道下跪,异口同声道:“恭迎公主殿下”,声音更加洪亮,最后整条街的人全部跪了下来。
  白霜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登上八人大轿子,离开了客栈。不久,整个边城所有的人都知道白霜公主来到了边城,受到总督大人亲自迎接。
  总督府内,早已经收拾出一间最好的院子,给公主居住。
  接下来,白霜忙了起来,与边城的高层重要人物会面,并且当众宣告先帝遗诏。
  期间甚至有人下跪请求白霜公主立即称帝,登上皇位,然后讨伐三位皇子。
  到了晚上,蒋先沈近白霜三人会面,商量接下来的行动。
  蒋先道:“请公主殿下,即刻在边城,向北景国宣告遗诏,立即登基,登上皇位,然后可以名正言顺征讨京城”
  白霜道:“我不想打仗,为了皇位,已经牺牲了太多人了”
  沈近道:“白霜,现在你已经公开亮相,无论你称不称帝,都必须征讨京城,处罚三位皇子,不然北景国将陷入无休止的震荡中,百姓的生活也将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沈近的话很有道理,白霜本来对皇位没有什么觊觎之心,但是因为三位皇兄毫不顾及兄妹之情,提前对她下手,才让她亡命天涯。
  现在她必须站出来,不仅仅为了她的私人恩怨,更主要为了北景国的长治久安,完成父皇的遗愿。
  此时她已经骑虎难下,必须登上皇位,平息京城的皇权之争。
  如今的北景国因为皇权之争,虽然没有分裂,但是早已经动荡不安,甚至出现地方大员不再理会京城各部的指令。
  这样的征兆极为不妙,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北景国必定四分五裂,陷入内战,到时候北景国老百姓的生活更加难过。
  三人最后商定,白霜可以先不称帝,在边城称帝,很容易让国家陷入四分五裂。
  但是遗诏必须通过大量的印刷,将遗诏的内容宣告天下。
  接着白霜在边城起兵,以皇帝真正接班人的身份,征讨京城,惩处三位皇子。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边城全部忙了起来,各种通告一条一条从总督府传出去,传到北景国各地,直到京城。
  不出数天,北景国所有人都知道白霜公主来到了边城,得到边城总督蒋先的支持,准备公开征讨京城。
  而先帝的遗诏内容同时也传遍天下,白霜公主是先帝生前早就列明的皇位接班人。
  京城的三位皇子得到这个消息,一个个气得七窍生烟,他们最大的敌人白霜在他们层层拦截追杀中,逃出生天,竟然来到边城,得到蒋先的支持。
  三人都有点心慌了,毕竟蒋先的实力摆在那里,他可是北景国最具实力的总督。而且在朝野和民间的威望极高,他公开为白霜站位,充分说明了遗诏的真实性,北景国的百姓们已经对三位皇子产生了怀疑之心。
  现在老百姓的印象就是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公主被三位心怀叵测的哥哥们追杀,逃亡天涯,最后获得忠心大臣的守护,准备举兵复仇。
  三位皇子面对蒋先白霜的联手攻势,感到力不从心,他们的实力只限于朝堂之上,在军队中还没有绝对的势力。
  而他们三人还在勾心斗角,殊死争斗,根本不可能联合起来,一同应对白霜公主的攻势。
  总之京城里一片混乱,本已经被皇权之争弄得乌烟瘴气的京城,此时更加混乱不堪。
  甚至有官员私下里已经开始形成小同盟,他们这些人对皇权之争早就厌烦,三位皇子没有一个可以拿出真实的遗诏,现在得到白霜公主的宣告,朝堂这些有识之士,已经分辨出白霜才是真正的遗诏继承人,而之前白霜被三位皇子追杀,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白霜不是继承人,作为一个女性,对皇位根本产生不了一点威胁,何必被三位皇子追杀。
  朝堂上的有识之士形成一个个小同盟,已经做好迎接白霜公主的准备。
  蒋先的边城军队一共开拔了三万人,雄赳赳赶赴京城。从边城出发,到京城,有数千公里。
  白霜在车厢看着外面整齐的行军,她内心感慨不已,来的时候,几经惊险,数次差点毙命,而现在回程,却如皇帝一般,享受极致尊荣。
  白霜透过窗口看到外面骑着大马的沈近,更是思绪万千,要不是沈近,她早已经死去,根本不可能走到今天。
  这位奇男子,不为名不为利,不为美色,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守护着她,为她的事情忙前忙后。
  白霜都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他,她的感情已经完全系于沈近身上,她明白如果她的事情全部搞定,顺利登基,那时候就是她的沈大哥告别之时。
  如果她没有这么多羁绊多好,她可以陪着沈近一起浪迹天涯。
  白霜在车厢里尽想着感情上的事,却没有想其他任何事情,甚至征讨京城,惩处三位皇兄,都没有放在她心上。
  一路行军,各路的地方大员,看清楚形势,中间不断有人自告奋勇加入大军,越到后面,人数越多,从一开始行军时的三万人,最后变成了十万大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