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一千零六十一章詹天佑号

第一千零六十一章詹天佑号

  指着不远处的这只钢铁巨兽,赵无忌微笑着给李邦华等人介绍道:“几位大人,这便是本官所说的国之重器,叫做蒸汽机车,此物可不眠不休,负载数十万斤货物,日行千里!”
  赵无忌对蒸汽机的研究非常早,早在他在南京赵家庄刚刚起步时,就已经动用巨资,委托宋应星,开展了对蒸汽机的研究,经过开发团队连续七八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和改进,最终成功地制造出了第四代蒸汽机,为蒸汽机车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蒸汽机车最关键的部件便是蒸汽机,蒸汽机好比机车的心脏,而这台被赵无忌命名为‘詹天佑’号的蒸汽机车,使用的便是庆记工坊最新的科技成果,第四代蒸汽机改进型。
  第四代蒸汽机相比前几代,突出特点便是体积更小,热能利用的效率也更高,功率也更加强大,并且其他各项方面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比如噪音更小,输出的动力更为平滑稳定,故障率更低等等。
  而赵无忌半年前在福建进行的那项大借款活动,其实就是为了修建铁路和研制蒸汽机,而蒸汽机车这个秘密,也被他提前,在半年前就上奏给了崇祯,作为被允许在福建募兵团练的交换条件。
  是以今日曹化淳才会带着崇祯的旨意前来此地。
  “什么?你是说,这机车可负载大量货物,不停不歇日行千里?”李邦华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不可置信地问道,“世间果有如此神奇之物么?莫非,这又是你小子的某种仙家之术?”
  曹化淳亦是一脸震惊的神情,道:“侯,侯爷,这便是您要禀报给万岁爷的机车?能日行千里?建成以后,由岭南至京城,只需七八天就能到?”
  赵无忌先是点了点头,随即又摇了摇头,纠正曹化淳道:“准确地说,以‘詹天佑’号的速度,从钦州到达京城,只需五六日,若是沿途不停靠其他站点的话,最快四日便可到达京城!”
  沈犹龙顿时便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果然神乎其神,只不过,实在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李邦华和曹化淳的脸上,也都是一副将信将疑的表情。
  也难怪他们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因为便是如今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快马,想要从岭南到京城,也需要五六天的时间。
  并且这一路上,每隔几百里地就要换一次马,非要用一匹马跑到底的话,这马用不到两天,就得被活活累死。
  而能用快马运输的,也只能是少量物品或是公文这样分量较轻的东西,负载数十万斤,日行千里,虽然这话是从赵无忌嘴里说出来的,但李邦华等人依旧难以接受。
  这已经颠覆了他们的原有认知和世界观。
  这世界上,又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快的交通工具呢?
  看着三人将信将疑的表情,赵无忌呵呵笑了两声,便道:“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本官说得再多,也不如三位大人亲眼所见,下面,本官便在三位大人面前,演示一下这蒸汽机车的速度,请三位大人细看。”
  说罢,赵无忌便拍了拍手。
  听到命令后,王喜便指挥着大量的民夫,用牛车马车往这边运来大量的货品,其中有粮食,有牲畜,也有布匹等商品。
  然后这些民夫就开始往火车车厢上装载货品。
  ‘詹天佑’号蒸汽机车今日悬挂了十节货车车厢,众多民夫奋力搬运,足足花费了两个多时辰,才将这十节车厢给填了个满满登登。
  李邦华等人见了,暗暗点头,以他们的经验都能看出,刚才民夫们搬运的物资,确实是有数十万斤之重。
  事实上,宋应星设计的货车车厢,载重可达三十吨,一吨等于一千公斤,也就是两千斤,四十吨就是六万斤,十节车厢满载的话,载重量可达六十万斤。
  “三位大人,请随本官一同上车。”在十节车厢的后面,还挂了一个专门载人的车厢,在赵无忌的邀请下,李邦华等人欣然登上了这辆华夏历史上,也是这个时空中,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列火车。
  “可惜萧大人没来,他错过了一个可以青史留名的机会。”赵无忌笑了笑,望向其余三人。
  今日乃是‘詹天佑’号的首航,这一天,也将注定会被铭记在历史的记载中,萧奕辅若是得知自己错过了这么一个大机缘,想必会捶胸顿足,追悔莫及吧?赵无忌暗自想道。
  “这机车又不用牛马,如何能行动得起来?”李邦华睁大眼睛在车厢里找了半晌,方才皱眉问赵无忌道,“莫非你小子打算一会施展法术?”
  “李尚书说笑了,下官哪里有什么法术?此车的驱动力,乃是来自蒸汽机。”赵无忌说道。
  “蒸汽机?这又是何物?”头一次听到这个新鲜名词,李邦华等三人皆是一头雾水的样子,但赵无忌并不想和他们解释太多。
  蒸汽机这种高科技产品,赵无忌打算尽量地保守住它的秘密,了解的人越少越好。
  毕竟如今的大明朝堂,就如同一个四处漏风的破楼一般,根本就毫无秘密可言,在完全确立对欧洲人的科技优势,让华夏提前跨入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赵无忌打算将手中的所有高科技产品都尽量地保密起来。
  “这十个车厢的货物,再加上这机车车厢本身,怕不有上百万斤之多吧?这蒸汽机能拉动么?”摸着钢铁制成的列车车厢,曹化淳有些担忧地问道。
  “曹公公放心,没问题的。”赵无忌给曹化淳递了一个安慰性的眼神,“蒸汽机车头功率强大,它不但能拉动这些货物,还能跑得飞快。”
  “若是本官没看错的话,这蒸汽机车,应是在这两条铁轨上行驶?”一旁的沈犹龙颇为好奇地问道,“若是在这轨道上行驶的话,速度确实会比较快。”
  事实上,车辆在轨道上前进,会大大提速这件事,在中国古代就已经被人发现了,早在秦朝的时候,便有轨道车辆出现,不过受当时金属冶炼条件的限制,那时采用的是木轨,耐用性很差,是以最终也没能普及开来,流传下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