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384章 一个标杆(1)

第384章 一个标杆(1)

  第一百六十章一个标杆
  按理说,原本是“江南熟,天下足。”
  意思就是,江南收获了,天下粮食就自然充足,不必再复担心。
  但现在的情形却是已经换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倒不是江南的地变少了,或是不再肥沃了。
  论起土地肥沃的程度,全天下十几个布政使司,哪一省也不如江南。土地肥沃,要紧的就是河道沟渠纵横,水网密布。
  这样的地利是别省无法比的,水网密,就说明浇灌容易,水利好,更要紧的就是河道多,河道一多,淤泥就多,从河底挖上来的塘泥,和后世的化肥相比也差不到哪儿去了。水足,肥料足,不高产才奇怪了。
  再者北方诸省这几年的麻烦,无非就是天冷而旱,越冬的小麦被干死和冻死,造成几乎绝收的悲惨结局。
  南方天没那么冷,越冬时还有雪,作物被雪覆盖,根本不可能减产或绝收。而雨水足,雪也下的多,顺带还杀了虫。
  北边一亩地能收一石半是正常,超过两石就是高产。
  江南这边,一亩收两石算是白瞎了,正常是均产三石到四石,最高产的记录,似乎是有六石以上,到八石左右。
  也就是一亩地千把斤的产量了,这收成在后世不足为奇,但后世是农药化肥等现代工业产成拼命往地里扫呼,这才有千斤以上的产量。
  这个年头,上点塘泥,平时锄锄草,一年有两到三次收成,换了别的地方,哪有这个可能?
  所以中国的经济中心,就是从唐宋之交,开始南移,一直到千年之后,经济中心仍然是在南方了。
  以明朝的赋税水平,在江南一带,根本毫无问题。
  终明一朝,近三百年时间,江南,东南、湖广,两广,几乎没有农民造反的记录。
  一直到明末,江南还是明朝的财赋中心,十分稳定的提供着支撑明朝的赋税。
  清能得天下,也是因为顺治元年不费吹挥之力就得了江南,除了少数地方,江南也未遭兵火荼毒,所以用江南一地,支撑起了清廷的战争费用。
  这个地界,原本该是粮食高产的地方,但根据亢家少东的话来说,江南不仅没粮供给北方,相反,还要从别的地方买粮。
  “这是什么道理?难道江南的地变成沙子了?”
  薛国观气的全身打战,几乎想把眼前这伙大粮商一个个全都踹死。
  这帮人,手中粮食绝不会少,现在拼了命给他叫苦,不过就是一会子有条件价码开出来。不过现在他也是没有办法。
  下午回府之后,通州那边已经有消息递过来,支应北京的粮食实在不多,最多只能调两万石出来。
  这些粮,放在一个大府都嫌少,更何况是北京这样人口超过百万的超级大城市。
  也是真没有想到,朝廷缺银子使就算了,居然连粮食也开始缺了。
  “江南的地当然还是肥沃,不过,阁老明鉴,江南粮食确实是无法自给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