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都市言情>我为国家修文物>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136节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136节

  能诗善画,又做事踏实,唐英深得雍正的赏识。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景市御窑厂督陶官年希尧犯下错误之后,他才会被雍正派驻到了景市,协理常驻淮安的年希尧办理陶务。
  “任重而道远啊!”
  唐英坐在马车上,透过不断被风吹起的车帘,看着眼前逐渐变得陌生的环境,心中暗叹一声。
  他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前半生也一直生活在京城里的深宫大院,对南方其实没有什么印象,此刻忽然要前往地处江南的景市负责陶务,心里莫名地有些发慌。
  最让他头疼的是,他虽然为皇帝画过瓷器的样稿,那也只是画画而已,实际上,他对陶瓷事务一窍不通,到时候又该如何管理?如何督导完成朝廷的烧造任务?
  想着想着,他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很无厘头的念头来:
  “皇上是不是以为我会画瓷器样稿,就肯定懂得烧制陶瓷了?”
  “他对我不会是有什么误解吧?”
  调侃自己归调侃自己,唐英在前往景市的一路之上,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
  既然皇上信任他,将御窑陶务交给他来管理,那他就要尽心尽力去做好,问题就在于,他该如何破局才好?
  半个月之后,唐英抵达了景市,他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静悄悄地上任了。
  在来时的路上,他已经想好了办法:欲破局,先入局!
  想要管理好陶务,那就必须清楚了解陶瓷烧造的每一个细节,唐英决定先从学习陶艺入手。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唐英看着御窑厂里的打着赤膊流着汗的工人们,心中不知为何也迸发出里一股豪情来,哈哈大笑起来,“从此以后,我唐英也是一名陶人了!”
  四周在忙碌着工人们,都纷纷停了下来,转过身一脸诧异地看着这位从北方远道而来的新任督陶官,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
  在他们看来,从京城里被派驻到窑厂里来,多半是被贬斥了,莫非这位新任的督陶官已经气昏了脑袋?
  唐英才没有理会他们的想法呢,此刻,他已经颇有一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觉。
  第二天一早,在一众工人们目瞪口呆的表情中,已经脱下了官服的唐英,换上了景市御窑厂普通窑工的衣衫,成为了御窑厂里的一名特殊的学徒工。
  他最先开始学习的,是淘练泥土。
  制瓷所需要的瓷泥,需要经过淘练,使其变得精纯,这样烧造出来的瓷器,才会胚体细腻,没有杂质。
  唐英来到工棚前,看到一位年约六十余岁的老汉,正将瓷泥放入水缸浸泡,翻搅。
  而另外一名中年汉子,则是光着膀子,正忙着将泥浆舀到置于缸上的马尾细筛中过滤,身上的汗水也是不停地往下滴落。
  他看得好奇,便走上前去,向老汉询问道:“大叔,你这是在做什么?”
  老汉抬头看了唐英一眼,认出他是新来的督陶官后,顿时吓了一跳,连忙要起身下拜,被唐英给扶了起来,“大叔,如今我只是一名学徒工,前来学习陶艺而已,下次无需如此。”
  “是,大人……”
  老汉唯唯诺诺,见唐英依旧一副笑眯眯的模样,顿时胆子也大了一些,回答道,“我刚刚是将瓷泥砖化开,使劲翻搅,是为了让泥砖化开得更快一些,这样一来,细小的泥土会溶于水中,粗大的砂石就会沉淀到底部。”
  “原来如此。”唐英恍然大悟,点了点头,他又指了指中年汉子那边,问道,“那他这是?”
  “他呀,他那里就是二次过滤了。”
  老汉这会儿也算是适应了,对唐英这个督陶官也没了之前的害怕,笑道,“他将我这边的泥浆,通过马尾细筛再过滤一道,剩下的泥浆就会更细腻了。”
  说到这里,也不等唐英继续发问,老汉又指着另外一边的一个年轻小子说道,“马尾细筛过滤后的泥浆,就由他倒入到放在矮架上的过泥匣钵里,沥去水分,让这些泥浆变得稠厚成形。”
  “再之后,就是把成形的泥浆放进一个无底木匣,里面铺上细布大单,就好像做豆腐一样,将它泥浆包紧,再用砖压上面沥干水分。”
  “最后,就是将淘好的泥土翻练匀实,留待后用了。”
  唐英本就聪慧,老汉这么一说,他就已经完全明白了“淘练泥土”这道工序的一整套流程了。
  “大叔,你先歇歇,我来帮你!”
  唐英笑了一声,接过老汉手中用来翻搅泥水的儿臂粗细的木棍,一边往大缸中放入瓷土,一边拿着木棍使劲翻搅起来。
  这一幕,看得那些窑工们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
  谁见过督陶官亲自动手干活的?而且做的还是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
  有几个窑工还偷偷地使劲拧了一把自己腰间的软肉,该不是自己还在做梦,没睡醒呢吧?
  可是腰间传来的钻心的痛楚告诉他们,你们没做梦,你们看到的是真的!
  他不仅在帮那老汉翻搅泥水,而且还脱下了鞋子,挽起了裤管,跳进了稠化床中踩练泥料!
  忙碌了整整一天,唐英一直在窑厂里和那些窑工们一起,端着大碗,蹲在地上吃完了晚饭,这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住处。
  他毕竟已经四十七岁了,而且从小到大都没有做过什么重活累活,忽然莽了这么一天,感觉浑身上下哪哪儿都不舒服。
  但唐英心里还是很欣慰,感觉这一天的劳累很值得。
  这一天时间里,他不仅仅搞清楚了“淘练泥土”这一工艺的流程,而且还亲手操作了一番,知道了瓷土为什么需要淘练,淘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和练泥工地上的窑工们,打成了一片。
  这是一个好兆头。
  想要学到真本事,就需要真诚请教,就需要能够融入到窑工们当中去,如果窑工们不接受他,那才是真的要绝望了。
  幸好,他开了个好头。
  简单洗漱了一番之后,唐英半倚在床头,开始计划明天要做的事。
  “淘练泥土”算是过关了,实际上,这一关并不复杂,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纯粹的体力活而已。
  那么,明天就应该去学习下一道工艺——“炼灰配釉”了。
  配釉要用灰。
  御窑厂用灰出自景市之南一百四十里的乐县。
  灰以青白石和凤尾草迭垒烧制而成,再配上练好的瓷泥,调成浆水。
  在这里,细泥与灰的比例,就十分关键了。
  按照一般常理,细泥与灰的比例按10:1调配,则为上品瓷用釉;7:3或8:2则为中品之釉,对半或泥少灰多则成了粗釉。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比例,实际操作之中,究竟什么样的比例才是上品瓷用釉,什么样的比例才是中品瓷用釉,要调试过后才能知道确切的数据。
  想着想着,唐英不知不觉间,就这么靠在床头上睡了过去。
  他实在太累了。
  第二天一早,唐英就醒了下来,他一看窗外的天色,早已经是天光大亮了。
  “哎哟!”
  他吃了一惊,连忙就要下床,两只脚刚一踩到地上,一阵阵酸麻胀痛之感就传了过来。
  “老爷,您怎么了?”
  一直守在外面的侍从听到唐英的喊声,连忙闯了进来,一脸慌张。
  唐英朝他摆了摆手,苦笑道:“没事,就是浑身上下酸痛难当。”
  “老爷从没有做过这些事,昨日陡然做了那么多,今日自然是浑身难受。”
  侍从一听,顿时放下了心,他是从京城跟着唐英来到这里上任的,要是唐英有事,他的下场也好不了,他想了想,又劝道,
  “老爷,您是督陶官,只需命御窑厂的工头们按时按需烧制进贡的瓷器即可,何须亲自上阵劳作?”
  “此事勿要再提!”
  唐英一摆手,顿了顿,说道,“走吧,扶我去御窑厂。”
  侍从无奈,只得上前扶起唐英,慢慢地往御窑厂的方向而去。
  在之后的日子里,唐英仿佛忘了自己是督陶官,而是一名真正的窑工,开始按部就班地学习起陶瓷工艺来。
  他向拉坯师傅学习如何拉坯,向画师学习在瓷上画花鸟虫鱼,在瓷上为青山着色,为绿水描魂。
  他画莲花牡丹缠枝图案,画潮水祥云纹,因为在宫中时就曾画过瓷器样本,在景市更是炉火纯青。
  他还向吹釉师傅学习如何吹釉,向把桩师傅学习控制火候……
  “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
  唐英足足闭门谢客三年,和工匠同吃同住,也挽起袖口裤腿,淘泥、揉泥、拉坯、捧坯,所以他很快就由一个外行变成一个内行。
  唐英在景市督陶的前八年,是雍正在位时期。
  这一时期,景市官窑在唐英的主持下,创新成功了窑变釉,从而使得原来色调单一的单色釉变得流光溢彩,绚丽斑斓。
  唐英督陶真正的辉煌,是在乾隆朝初期的20年间。
  乾隆皇帝,大家是耳熟能详了,他这个人,爱好极其广泛,不仅喜欢下江南,喜欢书画,热衷作诗,而且还很喜欢陶瓷。
  他曾经直接干预宫内制瓷事务,不仅对宫内瓷器的用途、形状、纹样等屡屡过问,而且还亲自审定画样。
  唐英经常竭尽全力,但依旧无法满足乾隆皇帝的要求,而且还经常被他训斥。
  比如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记事档》有这么一档:
  “十一月二十八日,太监胡世杰传旨与怡亲王,德保:此次唐英呈进瓷器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将这次呈进瓷器钱粮不准报销,着伊赔补。”
  这样的斥责与处罚,让唐英苦不堪言。
  这一天,唐英刚刚来到御窑厂,准备找几位工头研究一下釉彩创新事宜,就接到了京城来的急件——
  乾隆皇帝又派人加急送来了瓷器的新画样!
  第192章 盛世瓷器
  “这是新画样?”
  唐英打开乾隆皇帝派人送来的新画样,忍不住大吃一惊,回过头来对那送信来的小太监怒喝一声,“你中途打开过这信函?”
  “大人冤枉啊!”
  小太监知道唐英是两任皇上都宠信的督陶官,哪敢在他面前放肆,此刻听得这话,不由得双膝一软,“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大声喊起冤来,
  “奴才接到信函之后,一路马不停蹄,逢山开路,逢水搭桥,连个好觉都没睡过,给我个胆子,奴才也不敢拆了皇上给大人您的信函啊!”
  小太监虽然说得夸张,可表情却也是战战兢兢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