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都市言情>我为国家修文物>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406节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406节

  钱老板心尖儿都在发颤,他只要将这件古董拿下来,运回去稍稍清理一下,就可以转手卖出大价钱来,绝对要发财了!
  心里这么一合计,钱老板脸上也不表现出来,他双手捧着大肚子,装作一副大方的样子,说道:“老大啊,咱也不是外人,我就在镇上开着山货店,你以后到山里套着了野猪狍子什么的,都可以拿到我店里来换钱。”
  见姜家三兄弟连连点头,他便趁热打铁,指了指这件四羊方尊,说道,
  “这东西,就是个铁铸的,不值多少钱,我就是看着比较喜庆,就想着拿下来,这样吧,乡里乡亲的,我也不坑你们,四百块大洋,你们要是答应卖,咱们现在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卖!”
  姜家三兄弟一听四百块大洋,想也不想,忙不迭地应了下来。
  这玩意儿就是再宝贝,放在家里也不能变成吃的,现在能换成四百块大洋,如果拿去买米买面,家里十来口人,起码能保证一整年不饿肚子。
  这么一大笔买卖,自然不能这么简单了事,在当地保长、甲长和乡绅们的见证下,双方完成了交易。
  而姜家三兄弟原本应得的四百大洋,在保长、甲长和乡绅们的层层盘剥下,最终到手的只剩下两百四十八块了。
  钱老板可不管这些事情,付清了钱后,他便将让人将这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辗转运到了星城县的一家商号,并秘密放出消息,打算密卖宝物,内定起价二十万大洋。
  当时的星城因文物盗掘走私现象十分严重,政府部门对此查处得也非常严厉,四羊方尊出土并被古董商买走的消息,很快就被当局知道了。
  为了防止奸商贪利将国宝文物偷偷卖给外国人,政府当局立即派出警员去侦察四羊方尊的下落。
  然而,钱老板对此还一无所知,此刻,他正在做着发财的美梦呢。
  让钱老板欲哭无泪的是,这件宝物刚刚吸引了几位大文物贩子的目光,双方还没谈拢价格,这件四羊方尊就被星城县政府查处没收,并上交给了湘楚省政府,被放在了省主席的办公室里。
  湘楚省主席虽然知道这是个宝物,但并不知道它有什么价值,就将四羊方尊放在几案上,当作笔筒用了三个月之久。
  不久,倭寇进逼星城,四羊方尊被送到了湘楚省银行保管。
  1938年11月,湘楚当局和省银行均迁往沅陵。而且,为了不让完整的星城落入到倭寇之手,当局决定实行“焦土政策”。
  11月13日,延续几天几夜的大火,烧毁了星城近八成的建筑,史称“文夕大火”。
  星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背着匆忙之中从大火里抢出来的仅剩的财物,他们哭喊着,逃跑着,一步一三回头,离开了这座已经被大火中逐渐消失的老城。
  这把火,不但烧毁了星城这座千年古城,地面文物毁灭到几近于无,也使得四羊方尊在战乱中遗失了。
  四羊方尊真的遗失了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湘楚省银行迁往沅陵时,将他们所保管的四羊方尊装在一只木箱里,一同携带上车了。
  然而车队在开往沅陵的途中,遭到了倭军飞机的轰炸,运载四羊方尊的车辆不幸中弹,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块碎片。
  之后,这些碎片就一直被丢弃在湘楚省银行仓库里的一只木箱内,十几年来一直无人问津。
  一直到解放后的1952年,这些碎片才被文化部派来的人找到,并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会诊、攻关,才终于将这件破碎的四羊方尊给修复了,再次展现出3000年前的瑰丽身影。
  修复后的四羊方尊,几乎看不出破损的痕迹,并且成为了国家特级文物,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美中不足的是,四羊方尊的口沿部分始终还缺了一块巴掌心大小的残片。
  1976年,湘楚博物馆原馆长偶然发现,当初发现这件四羊方尊的姜家老大,在将四羊方尊卖给古董商时,曾下意识地留下了锄掉的那块碎片作为纪念。
  得知这个消息后,他欣喜异常,不惜长途跋涉,赶到转耳仑山脚下的那个小村子,千方百计地找到了姜家三兄弟,并从他们手中拿到了这块缺失二十多年的云雷纹残片。
  这一件饱受战火摧残,还曾差一点被古董贩子卖出国门之外的四羊方尊,到此刻方才完整如一。
  第583章 历史不能遗忘
  在长达一十四年的抗倭战争中,被入侵的倭寇劫掠、毁坏的文物无以计数,四羊方尊仅仅只是被战火波及损坏,事后依然能够得以修复,并且能够留在华夏大地,让人庆幸不已。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向南深吸了一口气,让跌宕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刚刚在“时光回溯之眼”中,他看到了已经变成碎片的四羊方尊被完美修复的整个过程。
  修复这件国之重宝的,是国内文物修复大家张老先生。张老先生上世纪30年代便在豫省汴州的一家古玩店中学习古玩修复,青铜器修复技术十分高超。
  1954年,张老先生被调至湘楚省文管会后,便接到了修复四羊方尊的任务。每天,张老先生都把30多公斤重的四羊方尊放在腿上,一手扶着,一手作业,丝毫不敢分心。
  这些细致而详尽的修复过程,对于向南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看过了四羊方尊后,他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往前走去。
  在这里,有华夏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的夏代青铜爵,也有奠定了华夏古代青铜镜基本形制的商周时期青铜镜,还有被誉为楚式鼎之冠的春秋楚国王子午鼎,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前为祈求平安铸造的郑和铜钟……
  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向南似乎经历了一场时空轮转,“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旁观”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
  一直到随着游客们离开国博展厅,被京城冷冽的寒风一吹,向南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总算是清醒了过来。
  正在这时,放在外套口袋里的手机忽然震动了起来,他拿出来看了看,电话是邹金童打来的。
  电话刚一接通,邹金童的声音就传了过来:
  “南哥,我快要下班了,你在哪儿呢?一会儿我去接你。”
  “我就在国博展厅这边参观,你下班了过来找我就行了。”向南想了想,又说道,“我叫个朋友一起过来吃晚饭。”
  邹金童笑着说道:“好,我带你去吃点正宗的京城风味。”
  挂了电话,向南又在手机电话簿里找到了王俊的电话,直接拨了过去。
  王俊是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的编导,去年国宝《千里江山图》被修复之后,他曾经单独给向南做过一期访谈节目,两个人的交情从那时候开始,就慢慢结下来了。
  电话接通之后,向南问道:“王哥,在忙什么呢?”
  “我一个专门做文化访谈节目的,能有多忙?”
  王俊乐呵呵地反问了一句,随即又问道,“怎么,你到京城来了?”
  “嗯,今天中午到的。”向南笑了笑,说道,“你要是不忙,晚上一起出来聚一聚?”
  王俊还没有说话,他又补充了一句,“我这边还有两个人,一个是京城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另一个是今年刚到国博工作的海归。”
  “成!”王俊很爽快地应了下来,问道,“定了饭店吗?”
  “晚上海归请客,他说带我们去吃点正宗的,那就由他来负责好了。”
  向南笑着说道,“我现在人在国博展厅这边参观,你要是下班了,就来这里找我好了。”
  “行,那我一会儿去国博找你。”
  王俊应了一声,说道,“待会儿见面了再聊。”
  挂了电话,向南又给钱昊良说了一声,本来想让他将嫂子和女儿一起带来,可钱昊良觉得大男人聚会,带家属实在太不像话,“嗯嗯啊啊”了半天就是不答应。
  向南拿他没办法,也只好随他去了。
  打完了电话,向南正打算回展厅里面去,就看到邹金童迎面小跑了过来,本来就不大的鼻子,被冻得通红。
  “这鬼天气,真够冷的!”
  来到向南面前,邹金童将双手放在嘴边使劲哈了两口气,然后又缩回到袖子里去,说道,“咱们先去占位置,要不然晚了就没地儿坐了。”
  “你早不说?”向南瞪了他一眼,说道,“我都说好了在这边等他们来了。”
  想了想,他又说道,“要不你先去,告诉我是哪家店,我们自己打车过去好了。”
  “也成,那我就先去了。”
  邹金童点了点头,说道,“对了,那边是一家土锅羊蝎子店,就在安定门内大街那块,很好找的。”
  “好,我知道了。”
  向南点了点头,他对吃的并不是特别在意,他在意的是和谁一起吃。
  王俊和钱昊良是他在京城为数不多的两人年纪相差不太大的朋友,几乎每一次来京城,他都要找机会和他们一起聚一聚。
  如今,又多了一个邹金童——虽然这小子性子活泼,说话也不怎么靠谱,但其实和他聊天也很有意思。
  邹金童离开后没过多久,王俊就到了。
  向南还没来得及和他聊上两句,钱昊良就开着车子来到了附近,给向南打了个电话。
  向南和王俊便往外面走了一小段路,然后一起上了钱昊良的车,朝着安定门的方向慢慢驶去。
  “向南,你最近不忙吗?”
  王俊和钱昊良也认识,两个人寒暄了几句之后,王俊就转过头来,对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向南说道,“这都快过春节了,你怎么还跑京城里来了?”
  “亏你还是国家电视台文化访谈栏目的编导。”
  钱昊良一边小心翼翼地开着车,一边笑着说道,“向南入选了‘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候选名单,你居然不知道?”
  “啊?是吗?那是要恭喜向南了!”
  王俊先是一怔,紧接着反应了过来,朝向南拱了拱手,又解释道,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评选,电视台这边专门成立了一个栏目组,我不负责这一块,所以也就没怎么关注。颁奖典礼好像是后天晚上?”
  “嗯,后天晚上八点开始。”
  向南点了点头,有些无语地说道,“这事一开始我都不知道,还是收到颁奖典礼邀请函时,才听人说的。”
  “哈哈,可以理解。”
  王俊一点也不意外,他抬手指了指向南,笑道,“除了修复文物以外,也没什么值得你关注了。”
  第584章 美女你都没兴趣
  “这样可不行啊。”
  钱昊良打了个左转向灯,然后小心地将车子拐进左边的一条马路,笑着打趣道,
  “其他的可以不关注,但有一样东西是必须得关注的,这可比修复文物重要多了。”
  “是什么?”
  “什么东西?”
  向南和王俊两个人忍不住同时发问,颇有点迫不及待的感觉。
  “当然是美女啊。”
  钱昊良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笑容,揶揄道,“要是连美女你都没有兴趣,那问题就大发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