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奇幻玄幻>影帝的诞生[美娱]> 影帝的诞生[美娱]_268

影帝的诞生[美娱]_268

  《帝国》杂志选用《遇见乔·布莱克》的剧照作为杂志封面,正是环球公司为电影进行上映前集中宣传的第一步,而取得的效果,也比他们预先估计的要好的多。
  主要还是因为杂志的配图选的太棒了!人们对于金发威廉的新鲜感太强了!
  “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遇见乔·布莱克》的海报,我震惊极了,原来黑发威尔和金发威尔气质能相差那么多!黑发的威尔看起来神秘又成熟,特别面无表情的时候,显得强大冷酷极了,而金发的他,完全就是我小时候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模板!那么优雅又温柔,像是童话成真了一样。”这是某位购入杂志的影迷在网上的发言。
  的确,虽然威廉之前也有过金发造型,像是在《千钧一发》,但是因为《千钧一发》影片色调整体偏冷的缘故,金发在电影里看着并不明显,起码没有现在在《遇见乔·布莱克》里给人的冲击那么大。
  这也直接催生了第二个新闻的产生:彼得·杰克逊有意邀请威廉·布兰德利在《魔戒》原著改编的《指环王》电影三部曲中扮演一个精灵的角色。
  《国家讯问者报》最先刊登了这条消息,鉴于这家小报风评向来不佳,所以真实性也受到很多读者的怀疑,除了几家小报进行了转载,在托尔金书迷和威廉影迷中引起广泛猜测外,美国的大型报纸都保持了中立和观望的态度。
  直到9月下旬,彼得·杰克逊在纽约举办了一场意在为托尔金书迷宣读部分剧本台词,并征求资深书迷建议的讨论会,自由提问环节,部分书迷按耐不住地问:“电影的主要演员都确定了吗?谁会扮演弗罗多?”
  “我们正在跟伊利亚·伍德的经纪人接触,基本可以确定百分之八十了,目前正在商谈合约细节。”大概是因为面对的是托尔金书迷,而不是媒体记者的缘故,彼得·杰克逊在回答问题上面顾忌也不多,只要是有确定的答案他都不会故弄玄虚。
  “英国的《每日邮报》说伊恩·麦克莱恩爵士会出演灰袍巫师甘道夫一角,这是真的吗?”
  “是的,伊恩爵士是我们最早确定的演员之一,所有人都很高兴能邀请到他的加盟,再过不久,伊恩爵士就会飞来新西兰先拍摄一组镜头,到时候大家应该就能看到他的定妆照了,我敢保证那一定符合大家的预期。”
  “威廉·布兰德利也会出演一个角色吗?还是说他只是电影的制片人?”
  “呃……”彼得·杰克逊难得迟疑了一会儿。
  已经有书迷从他的态度里捕捉到了些许答案:“报纸上没有乱说,他真的会出演某个角色?是谁,阿拉贡吗?”
  《指环王》中角色众多,但外形和气质上适合威廉·布兰德利的还真不多,霍比特人们首先得被排除,矮人也不可能,根据彼得·杰克逊向书友会众人披露的改编内容来看,适合威廉·布兰德利的角色无非就是刚铎之王阿拉贡、精灵王埃尔隆德、刚铎摄政王德内豪长子博罗米尔、精灵王子莱戈拉斯或是其他精灵了。根据威廉·布兰德利如今的人气地位,托尔金书迷们猜的第一个就是主角阿拉贡。
  但是彼得·杰克逊却摇头说:“我是用阿拉贡的角色邀请过威尔,但是很遗憾,三部电影一口气拍完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拍摄期或许要持续一年甚至更久,威尔在哈佛的学业还未完成,他没办法在剧组待上一年半载。”
  许多同意很喜欢威廉的书迷忍不住发出失望的声音。如果威廉无法演阿拉贡的话,那肯定也无法演魔戒护卫队的其他成员了,因为这些角色都将贯穿电影始终,每个人的拍摄期都会非常漫长,绝不是多坐几次国际航班或是多请两个月假就能搞定的事,或许需要休学一年,对于现在的威廉·布兰德利来说,《指环王》的合同还不足以让他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如果换成是其他年轻演员倒是或许会有可能。
  彼得·杰克逊看到会场内气氛比较低迷,忍不住爆料道:“不过威尔已经答应我如果档期允许,他会客串一个角色的,现在我正在寻找适合他的角色。”
  托尔金书迷兼威廉影迷们满意了这个回答,他们开始跃跃欲试的向彼得·杰克逊提出自己的想法,不管那是有关电影哪个方面的,彼得·杰克逊都面带微笑的接受了书迷们的建议——《指环王》电影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被讨好的可就是托尔金的书迷们,如果他们大规模的反对抗议,那对电影的未来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幸运的是目前一切都在正常发展,彼得·杰克逊还有他的工作室已经获得了大部分托尔金书迷的认可,他们也都很期待他能真的将《魔戒》电影改编成恢弘的史诗。
  与托尔金书迷的讨论会结束后,当然有人按耐不住将讨论会上的种种爆料扩散了出去,一开始是分享给其他没能到场的书迷,后来有人爆料给了媒体,数家报纸将这条新闻刊登了出来,在全球范围的托尔金书迷及威廉影迷群体中形成了热议,还有猜测——《魔戒》中的人物实在太多了,但是年纪和形象上符合威廉出演的,除去魔戒护卫队那一批人外似乎并不多,把只是客串这一因素考虑进来,可选择性也太多了,乐观的影迷自然是希望威廉至少能扮演一次精灵的,《遇见乔·布莱克》已经充分证明了金发的威廉有多么迷人,但如果是要扮演大毁形象的角色的话……想想威廉也不是做不出来。影迷们只好祈祷威廉千万不要了。
  ……
  《遇见乔·布莱克》的首映仪式,与电影投资极不相称的,规模并不壮观——在威廉参加过的各个首映仪式里,甚至比不过《惊声尖叫》。
  就连剧院也从一开始的中国剧院,改为了规模较小的聚光灯剧院。
  这可能与环球影业近来对《遇见乔·布莱克》两极分化的态度有关,也可能与影片之前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颗粒无收有关。
  两个月前的威尼斯电影节,是导演马丁·布莱斯特和环球的最后一次谈判,也是他的最后一次惨败——马丁·布莱斯特还是不满环球将他的电影从三个小时剪到了两个小时,认为那大大的破坏了电影的美感,于是他通过环球洛杉矶地区负责人斯塔西·施耐德女士跟环球谈判,说要用三个小时版本的《遇见乔·布莱克》参加国际三大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如果电影在颁奖礼上有所斩获,那么环球就要更改十一月份在美国公映的电影版本,如果电影没有斩获,那么马丁·布莱斯特就认同环球对影片所做的一切改变。
  环球认可了马丁·布莱斯特的提议,这对他们又没损失,万一影片在威尼斯拿了奖杯回来的话,更是只有好处。
  于是马丁·布莱斯特就自信满满的向欧洲出发了——威廉因为坚持要对三个小时时长的影片动剪子的缘故,已经跟马丁·布莱斯特闹的比较僵,所以他就没有随行——然后9月4日电影节闭幕,《遇见乔·布莱克》在威尼斯颗粒无收。
  比较令人担忧的是,颗粒无收的同时,影片的口碑也有些毁誉参半。
  电影在威尼斯举行小规模首映后,法国《电影手册》就盛赞道:“这是一部讲述爱情和死亡真谛的美国电影,虽然是在以电影制作高度工业化闻名世界的好莱坞拍摄完成,但是电影本身却一点都不好莱坞,相反非常的舒缓、浪漫,马丁·布莱斯特的拍摄手法沉稳大气,他的镜头带给人安心的感觉。”
  英国《帝国》杂志则毫不留情地批评说:“安东尼·霍普金斯加威廉·布兰德利加九千万美元投资,死神加老人加美女加对爱情和死亡本质的讨论,豪华配置加精彩题材,却被马丁·布莱斯特拍成了一团乱麻,影片结构出现重大问题,前一个半小时悬念设置的过多,节奏发展过于缓慢,后一个半小时又急于讲清楚一切,剧情混乱无章,马丁·布莱斯特缺乏多线叙事的掌控力,影片前景令人担忧。”
  而意大利老牌电影杂志《白与黑》则在电影错失威尼斯电影节所有重要奖项后,充满安慰性质地说:“《遇见乔·布莱克》是一部优点颇多的影片,只是不太符合威尼斯电影节评委团的胃口。众所周知,威尼斯电影节较为青睐严肃的艺术电影,和带有实验性质的先锋电影,《乔》是一部商业与艺术结合的颇为出彩的影片,或许比起威尼斯,《乔》更适合戛纳。”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二的戛纳电影节因为有着欧洲最大的影片交易市场,的确是在注重艺术的同时,也较为偏爱商业属性出众的影片。不过戛纳电影节的举办时期是在每月五年,现在就算马丁·布莱斯特和环球想,他们也赶不上了。
  威尼斯之旅遭遇失利,这对马丁·布莱斯特是个重大的打击,对环球也是,布莱斯特是导演,影片命运与他的命运息息相关自不用说,九千万美元的投资足以说明环球对《遇见乔·布莱克》的期望,电影却在威尼斯没溅起多少水花,现在环球上下在感到失望的同时,似乎也开始担忧电影的未来会被蒙上一层阴影。
  这也正是环球为什么要低调举行电影首映的原因:首映规模大,媒体来的多,一旦有批评的声音很容易形成浪潮;首映规模小,媒体来的少,就算有抨击也比较容易压下去。
  受到邀请参加电影首映的媒体大约只有几十家,他们连半边红地毯都没站满,但是从现场看去,一片人头攒动欢呼阵阵,似乎一点都不冷清。
  安东尼·霍普金斯与妻子詹妮弗·安林顿走上红毯的时候,两侧立即响起一片尖叫呼喊声:“汉尼拔教授!!!”
  《沉默的羔羊》影响力至今犹在,甚至抢了今晚电影的风头,“汉尼拔教授”这个角色虽然给安东尼·霍普金斯带来数不尽的荣誉,但名气过大的同时也有困扰,比如说角色束缚,以及他的那张脸在美国如今部分家庭里真的有了恐吓不听话的青少年睡觉的功效:“不听话的孩子会被汉尼拔教授吃掉”的确有美国父母这么威胁自己的孩子。
  威廉原本以为自己不会有这样的待遇,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没有哪个角色有“汉尼拔教授”之于安东尼·霍普金斯那么刻骨铭心,直到他和经纪人、助理走上红毯的那一瞬间——威廉现在出席电影首映的标配从来都是经纪人加助理,有时候和莱昂纳多、托比也会相互捧场,已经懒得再去找女伴的他似乎还带动了一股名为“单身汉帮”的潮流,好莱坞最近的电影首映式上,不是和女伴而是和自己的好兄弟、好搭档一起走红毯的越来越多——从一大片“威尔!”“威廉!”“VIVI!”的欢呼声中听到几声撕心裂肺的“卡尔!”“楚门!”的尖叫。
  “VIVI是什么鬼?”威廉是真的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昵称的。或许那不是在叫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