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三国之最风流> 72凌霄鸿鹄颍阴侯

72凌霄鸿鹄颍阴侯

  赵忠受门客的提醒,提高了对荀贞的重视,这对荀贞是有利的,但也是有不利的。
  先说不利的一面,树大招风,名声一上去,而如果又没有过硬的后台,那么很可能就会遭受到阉宦的沉重打击,以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如袁绍这样后台过硬的,张让、赵忠等可能没办法,至少在撕破脸之前,没办法收拾袁绍,因为阉宦之势虽强,可不到生死存亡之际,却也是不愿得罪袁氏的,毕竟袁氏的势力也很强,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可如荀贞这样的,名声渐大,而后台又不如袁绍硬,这个时候就很可能会遇到危险了,这要是换了别人,大概会难逃此劫,但对荀贞来说,却是不然,他熟知历史的走向,在做出诛赵的决定时就已经想好了退路,所以赵忠就算想杀他,怕是也难杀成。
  换个角度看,再来看对荀贞有利的一面,荀贞如今已经引起了赵忠的重视,对他在党人、名士、士族子弟中的名声而言却是一个提高,凡是被敌人重视的,那么在本阵营中必然就是出众的,敌人越重视,那么此人在本阵营中的地位显然就会越高。现在荀贞已经得到了赵忠的重视,那么等到他诛杀赵氏之后,可以想见,他必会成为天下瞩目的众人之一。
  到的那时,就算他仍然达不到袁绍的高度,可至少在袁绍这个政治小集团里地位会更加重要,并且在天下士人中的名望也会直线上升。有了这个基础,无论是将来诛宦,还是将来讨董,他都能得到一个不错的位置。比如诛宦的时候,有了他在袁绍政治小集团里地位的上升,那么他就很可能会参与到决策层中,这等大事,一旦参与到决策层中,那身价就截然不同了,再比如说将来讨董,他肯定也能因此而成为诸路诸侯中地位较重要的一支,地位上去了,有话语权了,他手底下又有数千精锐敢战的步骑义从,这就是“名实兼具”,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得到一块儿不错的地盘,这都是很有利的,对他日后参与逐鹿天下是有大利的。
  总而言之,诛赵的危险很大,可这却是一本万利的事,借邺县赵家的脑袋,换来日后之步步向上。
  对赵忠决意收拾荀贞之事,荀贞远在魏郡,尚不知道,近在洛阳的袁绍、何顒等却闻到了风声。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是作为彼此对头的双方,对对方的行踪、动静自然更是格外关注,所以袁绍、何顒很快就知道了赵忠想要收拾荀贞。
  何顒已经为此事见过袁绍了,这时又来见袁绍,一见面,他就说:“我闻赵忠欲诬荀贞之,本初,你我必须救他!”
  袁绍答道:“我已回信给他了,叫他放心,此事我当然会帮他。”
  何顒见袁绍并没有改变原先的打算,很满意,又进一步地说道:“君与贞之同州,汝、颍接壤,乃是州里人,昔日郎陵公在世时,荀氏与君族长辈多有来往,君族与荀氏又可谓世交,今贞之为魏太守,又全是赖君之力,现今赵忠欲诬贞之,君如不救,天下失望,君如救之,则天下必益重君!”
  袁绍以为然。
  荀贞和袁绍是州里人,两族之前也有过交往,袁绍如不救荀贞,天下肯定会失望,这是从袁绍本身的名望来说,而从袁绍日后诛宦的助力来说,荀贞手底下有精兵义从,他本人又知兵善战,也是一大助力,所有不论从哪个方面说,救荀贞都是必须的。
  但是只凭袁绍一人,可能还抗衡不了赵忠,不过也不要紧,荀贞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早前给王允、孔融、荀爽等也有信去。
  王允、孔融、荀爽等接到信之后,王允、孔融皆是大奇,他们认识荀贞,但当时虽然看出了荀贞似非常人,有英杰之气,可却完全没有想到荀贞竟然敢和赵氏作对,这是很了不得的。孔融、王允皆痛恨阉宦,并且他二人的性格又都是嫉恶如仇,今既然荀贞得罪了赵忠,那么他们当然是要鼎力相助的。
  王允乃是天下名士,孔融虽然年龄比王允小,可也早已名重天下,而且他两人又都是名族出身,王氏乃是州郡冠族,孔氏乃是孔子之后,有他两人亲自出面为荀贞鼓吹,一时间,荀贞之名响遍豫州诸地。
  豫州临京都,舆论这一造上来,京都也就闻之了,很多朝廷中荀贞本不相识的正直吏员自然也就会出手相助。荀爽也很为荀贞鼓吹。而且荀贞是陈寔的孙女婿,陈寔去世的时候,大将军何进亲遣人吊丧,天下赴吊者三万余人,由此可见陈寔之名,闻得荀贞乃是陈寔之孙女婿,不但是豫州等地了,京都周边诸州都有不少人出面称赞荀贞,舆论甚大。
  却说大将军府里有一人,名叫郑泰。
  此人乃是河南郡开封人,字公业,少有才略,多谋计,知天下将乱,和荀贞当年在繁阳亭时干的事差不多,也是阴交结豪杰,家有田四百顷,而食常不足,名闻山东,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徵,皆不就,大将军何进辅政,徵用名士,以此人为尚书侍郎。
  郑泰这个人,荀贞不认识,但早些时,故太尉张延下葬,郑泰特地请了几天假,也赶去河内奔吊了,认识了荀攸,因也知了荀贞之名,他闻得赵忠欲治罪荀贞,便去见何进。
  何进虽是出身屠户,因外戚而才得居大将军之高位,但眼下来说,他却是以前辈窦武为楷模,颇想在大将军的任上做些事来,诛诛宦的。
  他的诛宦与袁绍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
  袁绍志欲诛宦,既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是为了士族的利益,因为袁绍是士族的一员,袁氏是士族中有数的大族之一,所以袁绍自身的利益其实是和士族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的,而何进诛宦,虽说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比如现在来说,洛阳的驻军很多在宦官的控制下,何进虽为大将军却也指挥不动,这肯定就损害到何进的利益了,甚至威胁到他的人身安全了,不但兵权如是,在政事上更是如此,汉之大将军不但有兵权,亦可议政,所以为了自身的利益、权力,何进得诛宦,可他诛宦也仅仅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权力,和士族没有什么关系。
  何进是什么的出身?屠户的出身,和士族根本就不搭边,并且他是外戚,外戚和士族虽不像士族与阉宦那样水火不容、你死我活,却也不是一团和气,有汉以来,尤其是中兴之后,朝中的权力斗争从来都是三个主角:外戚、宦官、士族。
  宦官势大的时候,外戚与士族可能会结盟,士族势大的时候,外戚与宦官则可能会结盟。
  现在是宦官势大之时,所以何进与袁绍一直往来密切,算是盟友的关系。
  故此,何进的诛宦和袁绍的出发点有相同,有不同,更多的可以说是不同,因为袁绍代表的是士族这整个一阶层的利益,而何进不是,不过无论如何,现在他是坚定的站在袁绍这边的,其实他也很为难。
  因为他家出身不高,他的妹妹之所以入宫后能得宠,很多是倚仗了宦官的帮忙,也就是说,他家其实与宦官的关系更亲密,所以他的母亲、他的妹妹,——也即现在的何皇后,还有他的弟弟何苗,对他和袁绍等走得近,有诛宦之意都是很不满的。
  一边是作为“外人”而却亲密来往的袁绍等人,一边是作为“家人”而却不满他行为的母、妹、弟等人,何进现在可以说是左右为难,但虽然为难,至少现在他还没有改变主意。
  大将军是两汉天子之下的第一人了,本朝以来,通常只授给外戚,既然身为了大将军如此之显赫尊贵的高位,他当然想要掌握住真实的权力,不能忍受宦官分他的权,尤其是连京都的驻军他很多都控制不住,这是如坐针毡,所以说,他现在是坚定地和袁绍为盟友,从他辟除的人中也能看出,他辟除的人多是昔日之党人、天下之名士,或在他的大将军府为掾吏,或出为朝中之吏,连袁绍都是经由他府中而出任朝中的。
  郑泰出身士族,显然也是党人、名士一流的。
  他来见何进。
  行礼罢了,他说道:“颍阴荀氏有一子弟,名攸,字公达,其祖荀昙,故广陵太守,因与故大将军窦武共谋诛宦,事泄,遂遭禁锢终生,其从父荀昱,昔天下‘八俊’之一,号为‘天下好交荀伯修’,故沛国相,亦因诛宦事泄而遭难,与李元礼等共身死狱中。”
  何进不知他为何来拜见自己,什么都不说,先提及“荀攸”之名,他听过荀攸的名字,在他就任大将军后,他曾问过属僚天下各州名族之出众子弟,有人说过荀攸,当时他还有征辟之意,此时听得郑泰忽提及此人,乃笑问道:“君欲举荐此子么?此子之名,我亦闻之,中平元年时,我还想征辟他入我府中,只是当时听说他从军在外,故此罢了。”
  郑泰摇了摇头,说道:“非也。”
  “那君缘何提及此人?”
  “荀公达有一再从父,名荀彧,字文若,在他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顒见过他,当面一见,大为惊异,称他是王佐才也。”
  何进点点头,说道:“此子之名我亦有闻。”
  “荀公达又有一族父,名荀贞,字贞之,不知将军可曾闻其名?”
  “卿说的可是去年被朝廷拜为颍阴侯的魏郡太守么?”
  “正是。”
  “此人之名,我岂会不知!遍数本朝以来,年未及三十而得封侯者,屈指可数。”
  “我与颍阴侯不相识,但我与荀公达相识,我听公达说:‘如攸者,或可如半崖之树,如颍阴侯者,凌霄之鸿鹄,才胜攸十倍’。”
  “噢?如此说来,荀侯乃是难得之才了?”
  “正是。今我闻赵常侍欲诬颍阴侯罪,不知将军可有耳闻?”
  “此事我知之。”
  “在下知将军素存高远之志,自开府京师以来,一直在延揽四海英雄,在下窃以为,既然如此,那么当此颍阴侯将受赵常侍诬罪之际,将军应当救之!如此,将军救颍阴侯於危难之中,不但可得其感恩,而且将军的义举也必会传诵天下,为世人重,更有利将军延揽天下英杰。”
  何进闻之,细思了下,应道:“卿言极是!我当助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