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唯我独裁> 第472章 全球海军假日

第472章 全球海军假日

  【写在章节前的话:兄弟们,让我们脱下裤衩打倒小日本】
  在空军军备方面,国联各成员国都没有太大的认识,尽管世界大战中空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传统海陆军思想依然占据上风,因此各国对空军的军备要求没有做太多的限制,只是规定了各国的轰炸机数量和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炸弹。
  世界大战后,全球各国拥有8520架各种型号的轰炸机,其中远程轰炸机为3710架,中华帝国空军在这方面占了70%,其次是英国空军的o-400型轰炸机,改型轰炸机在美国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各国空军认为是唯一可以跟中华帝国的h2n1型轰炸机相匹敌的轰炸机。
  经过各国空军高层的谈判,最后规定中华帝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五个航空强国的轰炸机数量比例为10:7:4:4:3,中华帝国被要求停止生产轰炸机,各国根据中华帝国的现有轰炸机数量按照比例来安排本国轰炸机的生产或者拆毁。
  法、德、意三国的轰炸机数量远远达不到规定的比例,三国可以继续生产轰炸机来填补空白,而英国的轰炸机数量略微超过规定,按照要求拆毁了45架老式0-100型轰炸机。
  有趣的是,墨西哥空军被国联各成员国要求削减空军轰炸机数量。原来的墨西哥空军只有十几架老式的水上飞机,随着墨西哥跟中华帝国结盟,获得了一批h1n1型轰炸机,对美战争过后,中华帝国将俘获美军的一半飞机转交给墨西哥,为此墨西哥成立了美洲最强大的空军力量,六个轰炸机大队令美洲其他国家不安,因此被要求限制轰炸机数量。
  墨西哥空军好不容易组建了强大的空军力量,根本不舍得裁撤。为此,墨西哥政府请求中华帝国帮忙。在中华帝国的斡旋下,美洲各国都做出了让步,允许墨西哥空军保留空军轰炸机力量,但不得超过1500架。而作为安抚,中华帝国国会首次批准先进的h2n1型轰炸机对美洲出口,拉美各国能够从中华帝国得到世界上最强大的轰炸机,因此也不再担心墨西哥的空中威胁。
  美国军方对中华帝国限制美国拥有空军一事非常恼火,在国联内到处奔走呼吁,请求各国帮忙。但是中华帝国对此不松口,各国试探过后便不再过问。
  美国军方深知中美大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空权的丢失,美军对于成功轰炸中华帝国海军第三航母战斗群一事一直津津乐道,对于重建空军一事四处秘密活动。由于美军此时不敢跟中华帝国叫板,因此不敢公开组建空军,但是美国统帅部认为即便无法成立空军,至少应该培训大量的飞行员,因为中美大战中,美国空军的飞行员损失惨重,暴露了美国航空飞行员人才的奇缺。因此,战后美国大力发展航空学校,储备飞行员成为第一要务。同时,美国自卫军司令部找到了纽约和约的漏洞,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将o-400型轰炸机改为民用运输机来生产,避开中华帝国的监管。
  在战斗机方面,各国都没有明确的限制。中华帝国在这方面一家独大,经过中美战争的洗礼,中华帝国的老式猫妖战机系列均已经淘汰,全部替换成了更先进的雷电战斗机和地狱火战斗机。而在这方面,欧美各国无法抗衡,其财力也不允许他们在短时间内追赶上或者超过中华帝国。
  不过,欧美各国不限制战斗机的研发和生产,但是却要求中华帝国放宽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出口限制,允许各国装备中华帝国的先进战斗机。对此,中华帝国方面没有反对,反而大力支持,表示可以向盟友和友好国家优先出口雷电战斗机,借此赚取外汇。
  陆军和空军军备率先敲定完成,各国都基本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基本上解除了再次爆发大战的危机。
  各国遵照国联裁军条约规定,陆续开始大裁军。在这方面,法国的速度最快,因为法国国民对战争的反感程度以及达到了极限,法国政府不得不大刀阔斧的裁撤陆军。德国见法国快速裁军,有部分德军军官甚至希望趁机突袭法国,但是遭到德国军方和中华帝国军方的强烈不满,这种想法顿时放弃,德国于是也大规模裁军。
  法国和德国是主要的战争爆发源,两国都按照条约规定进行大规模裁军,其他国家也就都陆续放心了,纷纷裁军以减轻财政压力。
  然而,国联五大常任理事国并不能完全放心,除了陆军和空军,他们最关心的海军裁军计划也必须要得到解决。
  法国海军最先挺不住了,因此法国财政压力越发吃紧,庞大的海军军费和海军装备维修保养费的开支被法国总统府砍掉了绝大部分。军费开支从战时的600亿法郎一下子降至不足十亿法郎,砍得非常之凶猛,令法国海军悲催无比。刨除通货膨胀因素,十亿法郎此时仅仅相当于200万龙币,不足中华帝国海军军费开支的一个零头。
  法国海军没有了军费支持,也就放弃了海军军备想法,积极推动其他四国海军进行大裁军。
  同样,意大利海军也因为军费被削减了四分之三而被迫占到法国一边,积极劝说中华帝国、英国和德国对海军进行裁撤和装备的削减。
  问题纠结在中华帝国、英国和德国三国之间,英国是传统海上强国,不甘心海军比中华帝国海军弱。德国海军自日德兰海战胜利以来,雄心勃勃的也不甘落寞。而中华帝国海军也得保持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的地位和庞大海外殖民地的海上交通安全,也不愿意大幅度削减。
  此时的英国海军,自从日德兰海战战败后,英国海军主力尽失。虽然后续建造了大量战舰补充,但是海军总吨位也无法达到极盛时的状态。英国海军此时总吨位已经降至历史最低点,不足35万吨,主力舰不过八艘,昔日的强大英国海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而德国海军此时作为世界第二大海军,拥有主力舰48艘,各种大小战舰两百多艘,总吨位超过130万吨,是德国海军史无前例的辉煌时刻。
  中华帝国海军则更加强大,主力战舰数量达到82艘,各种作战舰艇超过600艘,总吨位近300万吨。
  当然,中华帝国海军主力舰当中包括俘获的美国海军部分主力战舰,以及美国造船厂内刚刚完成最后舾装,正在开往中华帝国国内的那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和四艘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还有中华帝国的几个海军造船厂刚刚下水的后续补造的四艘明级战列舰,这十二艘战舰都是搭载了18英寸主炮的超级战舰,都是世界最强战舰。
  中华帝国海军反对裁减,理由之一是中华帝国海军希望保持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理由之二则是中华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领地需要保护,保持全球投送的海军力量是必要的;理由之三是各国提出的海军力量比例会造成中华帝国海军大量主力舰被裁掉,而中华帝国海军的主力舰的服役时间都很短,造价高昂,就算拆解也要耗费相当的财力,因此从经济角度考量,中华帝国方面也不同意。
  三国海军高层经过多次闭门磋商,但分歧依然很大。
  就这样,国联关于各国裁减海军的计划迟迟未能落实,各国海军就这样耗着,都不先裁减。
  这种情况又持续了三个月,到了1918年七月,终于有人先撑不住了。距离世界大战结束已经一年了,英国联合内阁对经济的复苏努力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英国妄图恢复金本位制体系,但是其经济恢复乏力,仅仅只有战前1905年的水平,巨额的财政赤字迫使英国政府大幅度削减海军军费,英国海军在建的六艘超级战列舰悉数停工,英国海军军费只有340万英镑,是去年的20%。这样一来,英国海军部只能裁员、停建战舰来维持生计。
  英国撑不住了,于是在国联海军会议上放弃原来的条件,至要求保留中华帝国海军力量的50%水平。
  由于德国在世界大战中的破坏很小,虽然德国政府背负高达60亿金马克的战争债务,但财政情况比英国稍好一些,加上跟中华帝国的关系比较好,陆续又从中华帝国获得了数亿龙币的贷款,因此德国海军的经费较英国海军要宽松一些。
  尽管这样,德国海军在四大造船厂动工建造的四艘超级战列舰还是因资金不足和德国民众拒绝建造战争工具而停工了。同时,德国海军的军费开支也被魏玛共和国议会削减,因为庞大的德国海军军费开支和战舰维持费用极为高昂,就像一只巨大的吞金兽一样,疯狂吃钱。海军拨款被削减了一大半,使得德国海军也不得不面临资金不足而被迫削减海军预算的问题了。
  而对于中华帝国海军来说,庞大的海军维持费用并不是问题。海军部官员们在用各种理由说服了皇帝和国会后,得以继续维持这个规模。
  公元1918年8月,英德两国同时让步,中华帝国取得了海军裁军谈判的主导权。
  8月2日,中华帝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五个常任理事国经过长期的“不愉快”的谈判后,最终达成一致。
  在这一天,五个常任理事国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分为24款282条,附件中还包括2款8条,总计26款290条。
  条约的主要内容就是限制五个常任理事国的海军军备,限制主力舰的吨位和主炮口径,并规定中、德、英、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以及航空母舰的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等,首次定义了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巡洋舰、驱逐舰的统一划分问题,还包括各国的潜艇数量的比例等问题。
  按照条约规定,中华帝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五国的海军总吨位比例为12:6:5.5:4.5:3.5,即中华帝国海军保留120万吨的总吨位,英国为60万吨,德国为55万吨,法国为45万吨,意大利为35万吨。
  按照这个比例来看,中华帝国无疑是世界第一海军,拥有绝对的海上霸权地位,这跟中华帝国作为战后全球唯一的强国不无关系。
  但中华帝国此时的总吨位是近300万吨,只保留120万吨的话,就等于一下子裁减了180万吨。这个裁减规模不可谓不大,主要是因为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亲自下旨大裁军,因为王辰浩明白,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再有大战发生,保留120万海军吨位足以应付各种危机,而且绰绰有余同时,中华帝国海军维持300万海军吨位的军费高达2.3亿龙币,虽然中华帝国现在非常有钱,但是有钱也不是这样花的。因此再在海军上面花巨资是不划算的,不如用省下来的钱发展海军科技,为下一场世界大战做准备要更划算一些。
  王辰浩是中华帝国三军最高统帅,他做出了大裁军的命令,海军官员们自然不敢提出异议。中华帝国一口气裁掉了180万海军吨位,也有背后更深层的政治目的。中华帝国是通过战争崛起的,这些年来几乎跟全世界的列强为敌。如今中华帝国崛起成功,欧美列强已经承认了中华帝国的崛起不可阻挡,因此中华帝国今后的国际方针就是融入列强世界里,不能给所有列强人人自危的感觉,全球树敌对中华帝国今后的发展没有好处。因此这次大规模裁减海军,无疑向全世界各国人民释放了一个中华帝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的信号,让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中华帝国为了换取和平所作出的巨大让步。
  也正因为中华帝国肯一口气裁减掉180万吨,才使得英法德意等国痛痛快快的签署了裁军协议,并且对中华帝国的和平态度和做法高度赞扬,称中华帝国表示今后将更广泛的合作下去。
  中华帝国海军裁减的吨位主要集中在服役在七八年以上的过时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战列驱逐舰和改装型的航空母舰,以及老式的重巡洋舰、轻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超级战列舰、超级战巡、神盾防空巡洋舰、大型航空母舰、大型潜艇等都保留了下来,战斗力实际上有增无减。
  虽然英国放弃了对世界海军霸主地位的幻想,但是这次限制军备中无疑占了便宜。因为英国海军此时的总吨位剩下不过三十万吨,距离规定的60万吨还有30万吨的空间。虽然英国海军一时间无法补充这部分吨位空白,但只要等到英国财力好转,那么英国海军还是世界第二。
  英国能够获得六十万吨的额度,其实还是中华帝国在背后施加的影响造成的。由于德国海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海军,那么就有了挑战中华帝国海军的资格。尽管中华帝国跟德国的关系很好,但是在根本性问题上还是不会让步的。
  为了削弱德国海军,中华帝国向德国魏玛共和国政府施加了压力,借口德国赶走了威廉二世,严重伤害了中华帝国人民的感情,因此在帮助德国恢复经济的问题上,中华帝国设置了层层关卡刁难。
  德国魏玛共和国刚刚建立,国内秩序混乱,经济动荡,军心不稳,迫切需要外部政治、经济的支持。而大战之后,全球唯一有此能力的便是中华帝国了,因此借助中华帝国的力量恢复国力是魏玛政府的首要任务。
  当中华帝国在海军军备限制问题上向德国施压时,魏玛政府顿时明白了中华帝国的担忧之处,那就是德国海军的高速膨胀让中华帝国感到了威胁。德国政府心里非常清楚,德国公海舰队能够打赢日德兰海战,根本就是中华帝国在背后的帮助,否则如今的战败国很可能就是德国了。魏玛政府自然不敢向中华帝国发起挑战,因此只能削减德国海军军备。
  德国方面在英德海军吨位比例上原本坚持对等,但是魏玛政府最终借口英国拥有广泛的殖民地需要保护为由,主动让德国海军军备比例降为5.5,这样就使得英国海军吨位超过德国,爬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上。
  事实上,魏玛政府故意退居第三位,避免让中华帝国产生德国海军要超过中华帝国的印象,而让英国做这个出头鸟,以此来转移中华帝国对德国海军的担忧。
  这样,英国获得了六十万吨的额度,实际上却是变成了中华帝国所警惕的目标,而德国虽然降至五十五万吨的额度,但却避免了中华帝国对其的猜忌,同时英国海军需要保护海外殖民地,六十万吨一分开就没有多少了,德国海军基本上防御本土为主,容易在北海上形成局部海军力量优势。因此,英德之间的博弈实际上是德国获胜。(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