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381节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381节

  李长风这句话又让李炜意动了,去大同做买卖的周期太长了,还有做买卖的风险。
  按照儿子的说法,出售边贸资格,这才是坐收渔利的生意!
  李炜又说道:“可是太子殿下只是让李家去做生意,这资格怎么卖?”
  李长风立刻说道:“这还不简单,只要是买了资格的商人,就是李家的掌柜的了,李家的人自然就可以进边市了,那十三家商人难道每次做生意都是家主亲自去的?”
  李炜眼睛一亮说道:“那就这么办!”
  七月一日,就在明廷还在骚操作不断的时候。
  京师。
  苏泽正带着护卫,市场京师城外的农田。
  “大都督,这里曾经是定国公家的庄子,如今这些田都已经分了,都种上了大都督带来的土豆和豆子。”
  因为京师作战的时候差不多是春耕的时候,耽误了今年的农时,没办法种小麦水稻。
  所以在分田之后,苏泽推广京师百姓种植他带来的土豆种苗。
  分到田的百姓,不肯种植土豆的,也就种上了豆子。
  这也是灾年常用的办法,豆子的收获周期短,一年四季中的很多时候都可以种植,在兵荒马乱的时候,百姓就会种植豆子充饥。
  土豆也是同样的道理,后世在战时和饥荒时期,土豆也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不过豆子和土豆这种应急食物,亩产量还是不如水稻和小麦,如果长期战乱种植这种粮食,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粮食短缺。
  看着地里长势茂盛的土豆苗,苏泽询问身边的王锡爵道:“今年的秋税的事情怎么样了?”
  王锡爵立刻说道:
  “再过大半个月,这些土豆和豆子就能收获了。”
  “已经对官吏进行培训了,按照大都督《告民三则》的承诺,以明初的田赋税率征收,只收实物。”
  苏泽点点头说道:“这批粮食入库后立刻运到天津装船。”
  苏泽又对王锡爵说道:“你手下那批官员一定要带走,东南急缺政务人才,这些人在京师锻炼了几个月,可不能留给明廷!”
  王锡爵笑着说道:“大都督放心,要是大都督不带他们走,他们才会闹呢,以明廷的党争烈度,他们又帮着大都督分了权贵的田,留在京师才是一个死呢。”
  苏泽又说道:“许国那边也是,凡是得力的匠人分批转移,天津那边的新船已经造好,有多少人带多少人走!”
  看着田里的庄稼,苏泽也有些舍不得,只可惜现在的京师,想要守住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且不说民心这种比较虚的东西,苏泽的鸟铳和火炮军队,都是极端依赖后勤补给的。
  药火,炮弹,替换零件,都需要从福建浙江运过来。
  京师周围的明廷军队很多,这些士兵都是东南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苏泽同样不敢冒险。
  如今打击明廷威信,分裂明廷的目标已经达成了,苏泽已经准备退路了。
  不过虽然已经准备退出京师,但是苏泽并不准备完全放弃北方。
  返回到了京师的军营中,苏泽招来了麾下将领。
  “大沽的工程怎么样了?”
  林良珺立刻说道:“已经快要完工了!”
  苏泽留在北方的钉子,就是他在大沽城修建的棱堡。
  棱堡的城墙和普通城墙不一样,是交错曲折的,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
  大沽口的棱堡是在大沽炮台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除了陆地上的防御之外,还包含了港口的炮台。
  这座棱堡依山靠海而建造,棱堡上安装的都是东南新军最新式的火炮,将整个大沽口的港口也囊括进了棱堡防御中。
  苏泽已经在棱堡中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同时还在棱堡中囤积了清水,此外还有一条山泉引入棱堡中。
  棱堡可以驻守一千人,根据参谋部的计算,明廷就算是完全围困住这座棱堡,这些食物和淡水也足够守军吃上半年。
  实际上,这种情况很难发生,大沽棱堡连着港口,以明廷的水师力量,根本无法封锁港口。
  有了这座棱堡,苏泽就可以保证自己退出京师之后,依然保持对北方的影响力。
  可别小看这么一座小小的城堡,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郑成功收复宝岛的时候,最艰难的一战就是攻打热兰遮城。
  热兰遮城,就是后来的平安城,荷兰人在这里修建了棱堡,棱堡内的士兵也就只有一千人。
  而郑成功足足动用了两万人的军队,这还是明末已经引入红衣大炮等西洋火器的军队,足足打了二十多日,还付出了相当大伤亡的情况下,才最后夺回了热兰遮城。
  以现在的明廷的火器水平,再加上东南在火器技术上的优势地位,苏泽相信明廷无论如何都拿不下大沽棱堡。
  而且大沽棱堡还有海上补给线,通过飞剪船可以迅速传送消息,苏泽还可以通过海上增援,这就让攻下这座棱堡的难度更大了。
  “人员定下来了吗?”
  林默珺点头说道:“都是从各军中挑选的骨干,这次也宣传过了,留在大沽棱堡的官兵都计旌表一次,在日后晋升的时候作功勋参考。”
  “一次驻守时长是六个月,半年后换防返回东南。”
  “此外在士兵在东南的家人可以获得减税免役等军属优免,让他们安心在这里驻守。”
  苏泽点头说道:“另外保持和后方的联络,每月让士兵和家里通信一次。”
  “大沽棱堡中还要留守军医官和军法官,水师也要留下舰船和炮艇驻守。”
  林默珺点头,苏泽又转头道:
  “陆添寿,京师的情报站,是日后撤出京师之后战斗的前线,你还有什么要求?”
  陆添寿是个看起来憨厚的汉子,当年随着陆二在户部街门口卖过猪肉,看起来就像是个店小二。
  不过陆二离任后,陆添寿接过了担子,京师情报工作一直都做的不错。
  陆添寿摸着后脑勺说道:“大都督,能不能再给我几个笔杆子?等大军撤出京师后,我想要在京师发行一份地下报纸,可我们兄弟都是粗人,写不了文章。”
  第354章 国之命脉
  对于陆添寿的请求,苏泽立刻赞同的说道:
  “地下印刷坊一定要保护好,这是我们在京师的舆论阵地。陆站长说的没错,京师距离江南太远,消息传递延时太久,而报纸最重要的就是热点,我们需要一份京师的报纸。”
  在场众人也纷纷点头,报纸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苏泽多说,无论是稳定己方控制区,还是渗透敌占区,报纸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甚至苏泽多次夸赞熊五训练的报童,说他们“抵得上十万大军”。
  在之前,京师市面上都是流传着从江南运来的《警世报》。
  可是因为海运成本的问题,大部分商家都是每隔一段时间运送一个月的报纸,京师百姓看到的报纸都是一两个月之前的,新闻早就变成了旧闻。
  而且这种运输方式环节太多,成本也太高,搞得京师情报站一直都在倒贴钱发行报纸。
  苏泽看向陆添寿问道:“这份新报纸的主编必须要从《警世报》的资深编辑中派,不过普通编辑可以在京师挑选,京师文人多,报纸可以约稿在充实版面,对于编辑人选,情报站有没有合适的人?”
  报纸是舆论阵地,主编必须要用自己人,就算是现在京师为苏泽效力的官员他也是不信任的。
  但是编辑和投稿人可以兼容并蓄,甚至也可以发一些反对东南的声音,这样报纸才有销量,同时辩论也能让百姓了解更多的思想。
  陆添寿说道:“属下有一个人选,也是咱们福建人,都察院的王用汲。”
  陆添寿又补充了一句说道:“这位王御史也是海瑞海大人的好友,为人刚正不阿。”
  苏泽点头说道:“我知道这个王用汲。”
  陆添寿不再说话,如今整个东南都知道大都督不仅仅用兵如神,还是识人用人的天才。
  无论是大都督看中的,还是大都督忌惮的,都是当世的顶尖人物。
  比如申时行他们,他们还是举人的时候大都督就很看中他们,一直和他们交往,三人虽然年轻,但是已经展露出主政一方的才能。
  再比如大都督一直夸赞的高拱张居正,如今都是明廷顶梁柱的人才。
  既然大都督知道王用汲,那陆添寿自然不用多说了。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线上,王用汲和海瑞是莫逆之交,后来海瑞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都是王用汲出钱筹办的。
  王用汲在张居正秉政之后,曾经上书弹劾过张居正滥用职权,最后一直被压在南方,最后做到了南京刑部尚书。
  王用汲如今在京师担任御史,也经常不畏权贵上书弹劾官员,就连首辅徐阶也弹劾过。
  苏泽问道:“王用汲愿意吗?”
  陆添寿说道:“王用汲对明廷腐败多有不满,也接触过新学思想,属下可以试试。”
  “只不过王用汲和海大人的想法差不多,对明廷还是存有幻想。”
  苏泽点头说道:“王用汲可以用,只要主编是我们的人就行。”
  “报纸上多点别的思想也是没问题的,这世界上的道路有很多条,没有走过的路总有人想要走,越是不让走反而越是有人要走。”
  “等到这些人知道这条路是死路,是绝路的时候,百姓就知道哪一条路是正确的路了。”
  苏泽并没有因为王用汲的立场而拒绝用他,而是继续说道:
  “真理越辩越明,既然有人觉得朱明皇室可以改过自新,那就等着他们头上的皇帝回来,看看京师会变成什么样子吧!”
  苏泽又对陆添寿说道:
  “等我们大军撤走之后,情报站的任务很重。”
  “除了发行报纸之后,搜集明廷情报,保护京师进步人士,还有组织抵抗运动,这些工作情报站都要担起来。”
  陆添寿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说道:“大都督,担子重了,这人员上是不是增加一些?”
  苏泽说道:“我留几个情报参谋给你,另外京师锦衣卫和东厂中,如果思想进步的可以吸收为外围人士,可以雇佣他们做事。”
  陆添寿立刻笑着说道:“多谢大都督!新报纸还请大都督赐名!”
  苏泽想了想说道:“京师发行的报纸,就以《京师新报》为名吧,在总编到位之前,头版可以转载一些《警世报》上的文章,其他版面可以先办起来。”
  等说完了京师情报的事情,苏泽又看向许国问道:
  “京师的木材都运到天津港了吗?”
  许国立刻说道:“修建三大殿的木料,都已经运到天津港了,工部库存的大料也全部都运过去了。”
  苏泽点头说道:“这可都是上等的木材,先简单造成船拖回去浙江,这些可都是上等的造船材料,可不能再让明廷霍霍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