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37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37节

  那还尚未留须的年轻小将只是拱手,不卑不亢地回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末将临洮府人氏!”
  临洮就是后世的甘肃白银,只是此时的甘肃尚未独立建省,这里归属陕西管理。
  刘文秀见对方器宇轩昂,丝毫不以两位一品都督,和诸多总兵前,就畏缩,这番年纪,有此胆识,颇为难得。
  而且刘文秀也是久经战阵,所见壮士无数,从对方身姿上看,恐怕也是个练家子。
  越看越欣赏,竟是转头对张名振道
  “如此年轻俊杰,实在难得,不若便予后辈一次机会吧?张都督以为如何?”
  张名振自无不可,既然刘文秀都开口了,自己这个后军都督哪有退缩的道理?
  便问那小将
  “小兄弟唤作何名啊?”
  “末将岳镇邦!”
  -------------------------------------
  张、刘二人,既然同意,自然没有不尽全力策应的意思,张名振从自己亲兵之中拨了二百甲士,直属上司霍湅也多调了二百精锐与他。
  但岳镇邦却出人意料的推辞了张名振的亲兵。
  按他的说法是,张名振作为一军都督,亲兵多是征战多年的老卒,固然战力彪悍,但他自己不过只是一介二十出头的中层将佐而已,骤然掌此强军,威望不足以服人,上下难以一体同心,反而害人害己。
  所以自己只需领平时与自己相善的霍湅部亲兵,以及八百精锐步卒即可。
  此话一出,倒是让张名振也正视了这个年轻人。
  岳镇邦一手挽弓,腰间插刃,令麾下近千士卒,全部弃了长兵,只持短刃、藤牌,并从霍湅处多讨了数百掌雷,令每名士卒都能配上两枚。
  随后也无需炮火试探,直接接替刚刚退下的阮进所部士卒,一马当先,冲在最前。
  其人平时在军中,颇得基层将士拥护,此番所点兵将,也俱是相处日久,或是统领过的旧部,配合格外融洽。
  岳镇邦不再要求麾下按照哨队分组,而是让众人以平时相善战友组合一起,每五人一队,队头背上插小旗分辨。
  这倒是相当于解散了原本光复军的编制,重新恢复到了以前明初时期,小旗、总旗的分散建制。
  岳镇邦挽弓在最前,清军的阻击箭矢,在他们临近攻山时,就不出意料的来到。
  其人先是一手擒住藤牌,在挡箭之余,仔细探听观察清军弓手方向,随后找到一处山石隐蔽,放下藤牌,搭箭挽弓,两三息间,就忽得回身放矢。
  箭如连珠,抽射不停,他身后亦有十多队,也全部持弓,做出相仿动作,以弓箭相对山上清军弓手,这些人都是岳镇邦平时带出来的,射术功夫,在全军都算前列,竟是一时间差点压制住清兵,至少也吸引了对方。
  而趁此机会,其余刀牌甲士,纷纷快速上山,以五人为队,互相紧密用藤牌防护。
  第68章 武穆之后
  “嗖,嗖!”
  “啊!”
  一名清军佐领,刚才射完一羽,搭上第二箭,就躲闪不及被远处驰来的飞箭窜入面门,惨叫倒地。
  距离此处四五十步开外的山石之侧,年仅二十的岳镇邦手中已经放出下一箭。
  明军近千甲士,已经冲到了距离山顶清军阵地五十多步外了,岳乐见状,再也按捺不住,连忙传令,让数个早已准备好的索伦佐领,领兵上前,截断明军攻势。
  同样是数百凶悍甲士,不过经历了之前鏖战后,再是铁人,也有所疲乏了,故而势头略有不足。
  岳镇邦见状,也不急忙,让身后亲兵抽出一支五尺长的蓝色旗帜,在空中挥舞数下。
  所有小队见状,纷纷停下脚步,只是手持刀牌,聚集在插有小旗的对头身侧,按地不动。
  任凭山上的清军甲士冲来。
  “掌雷!”
  各小队自行指挥,一波滋滋冒烟的黑点朝着十几步开外投掷过去,这东西清军倒是也有,只是之前鏖战十数日,储备快要耗尽,只有零星十数枚反击而已。
  投掷完后,明军各小队连忙伏地,只将藤牌顶在外面,而后爆炸声连串响起,如同烟花般,硝烟升腾,火花迸射,到底伤亡多少,不得而知,倒是让两军之间,视线不清。
  岳镇邦率先持牌挺刀当前,全军迅速加快加快脚步,在硝烟弥散当中,和清军甲士接战!
  “锃!”
  两刃横加,擦出火花连连,在刺鼻硝烟当中,超出五步外,人影都看不太清楚,明军士卒只是五五成群,紧密站在一块,用藤牌对外,而不分散开来,刚好能互相联络得到。
  这一波掌雷的效果,倒是比以往强很多,硝烟颇大,久而不散,山下观战的张名振奇怪对霍湅问道
  “这掌雷怎么不太寻常啊?”
  霍湅解释道
  “禀都督,这是岳镇邦之前在军中喜欢自己加工的一些小玩意,说是把熟石灰捣散成粉,用纸包附于掌雷末尾,两军阵战之际,或可有奇效。”
  张名振颔首应道
  “可全军推广!”
  山上的战斗出乎意料,清军索伦营甲士不仅没有能够快速凭借近战优势,和以逸待劳的冲击力,把岳镇邦所部挫退,反而被迟滞下来,两军陷入混战。
  究其根本,却也是此时索伦兵的一大缺陷,那就是纪律性和组织度不足。
  不同于后世雍正、乾隆时期,那时候的索伦诸部已经被编入八旗多年,在八旗军民部落的同化下,逐渐转入定居,此时的索伦兵,是直接从黑龙江上游诸多游猎部落征发,许多人别说和汉人,连和满人都难以语言交流,更别说什么军事组织度了。
  故而,当陷入两军持久混战的情况下,其缺乏组织度的劣势便会彰显。
  之前索伦兵之所以能压着明军攻山士卒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磐石山的特殊地形,导致明军兵力分散,突然遭受索伦兵一窝蜂的猛烈打击,很容易崩溃。
  而岳镇邦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只要能尽量迟滞索伦兵冲击的势头,待局势缓下来以后,对方的队列涣散速度,远比纪律严明的明军要快得多。
  为此,岳镇邦才将全军分为五人小队,方便在硝烟环境和山地情况下,对付清军甲士。
  而且明军的纪律性,不应当只体现为平原战阵之时,成千上万人的大军阵,这种五人、十人的小队,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纪律体现。
  岳镇邦家传武艺,自曾祖由河南汤阴迁到临洮为军以后,祖父、父亲三代均是九边将佐,勇悍无匹,又是年轻骁勇,一手长刀,出神入化,竟是以一人挡住三四员清兵,格杀两人当场。
  其中一员索伦兵佐领见状扑过来,与其相战搏斗。
  岳镇邦只是干脆丢掉藤牌,从格杀的清兵尸体旁抽起一柄短矛,不过数合间,挑刺横击,让对方招架不住。
  随后在身旁战友的帮助掩护下,突刺数步,把这员佐领刺了个对穿。
  明军近千甲士,纷纷涌上山头,以小队为单位,和更加散乱的清军甲士搏杀在一起。
  明军以五人为队,各自聚拢,刀牌掩护,密不透风,让以单兵为主的清军索伦甲士找不到机会。
  一旦有一二落单的,便涌上去配合绞杀。
  这近千人马均是岳镇邦这两三年一手带出来的,岳镇邦在平时训练当中,额外重视小队配合,以往明军编制,最低也就是二十人的队,很少会以五人、十人作为独立单位进行作战。
  两军混战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复杂激烈,而索伦兵在这种情况下,更加无法维持组织度,不仅全军陷入散落,丧失指挥的情况,就连几个佐领都失去了号召力。
  岳乐见状,直到这样下去,索伦兵败退只是时间问题,连忙勒令身侧仅剩的生力军,两百多亲兵,支援过去。
  山下的张名振见山上岳乐帅旗移动,便知机会到来,疾声下令,让阮进领兵支援岳镇邦,一鼓作气,砥定局势!
  数千明军将士,如潮水一般,涌上山头,此时清军主力都被岳镇邦等人吸引,难以分神,只能眼睁睁看着越来越多的明军甲士参战,而后扩大优势,将山顶阵地的清兵合围绞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喊杀声响震山野,被逼入绝路的清兵也有了些悲壮感,奋不顾身,向着数倍明军冲去,最后在火红色海洋中被吞没。
  这个时候,明军也懒得管什么队列、纪律了,优势已经拿下,接下来就是歼灭,没必要管太多,所有兵力都一股脑往上堆。
  岳乐只觉得举目皆敌,一时间支应不及,身旁原有的两百亲兵被冲散分割,伤亡惨重,自己还能聚拢的,不到二三十员。
  当此之时,岳乐如何不知,自己已经到了最后时刻。
  也不多做其他无意义的慨叹,而是直接挺刃,向着前面明军冲在最前,所当无匹的那员骁将冲去。
  “锵!”
  岳乐也不过二十出头,比岳镇邦大不了几岁,两人兵刃相撞,竟是力气难分上下。
  岳乐顿时来了兴致,死前能和这般勇将战上一场,倒也算痛快!
  二人先是以长兵来往,随后岳镇邦矛杆折断,便干脆伸手夺对方长兵,片刻之后,二人均弃长兵,又抽出短刃拼杀。
  身侧战况都已经逐渐明晰,清军残兵被逐渐吞噬,虽有必死之志,但力量对比放在这里,毫无作用,不到一刻钟便被基本歼灭。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士卒涌到二人相对搏杀的这边,却也不敢随意插手,因为二将实在打得激烈,阮进命一员善射将佐引弓,准备趁岳乐不备时射杀,但岳镇邦却不愿,直接趁对方力尽恍惚之时,欺身断刃。
  “锃!”
  一声金属凄厉响过,岳镇邦刀锋顺着对方兵刃划过,伤其臂膀,鲜血淋漓。
  岳乐重创,难以抵挡,被对方横刀相向。
  哈哈大笑
  “没想到本王临死之际,还能遇到如此壮士,痛快!”
  “麻烦给我一个利落吧!”
  岳镇邦沉默不语,手中锋刃微动,血溅三尺,人头落地。
  随后持首而立,反身对着山下无数袍泽,和观战的后军、左军诸多将帅朗声呼喊
  “虏将授首!”
  -------------------------------------
  “你是武穆之后?”
  张名振和刘文秀好奇看着提着人头而来,血染衣甲的年轻小将
  刚才他们向霍湅询问了解了一二这个小将,霍湅作为岳镇邦的上官,并且向来欣赏这个年轻人,对他也多有了解,才知其人不仅出身临洮边军将门,而且家中原是数代前从汤阴迁到陕西。
  也就是说,这位乃是正儿八经的岳飞之后。
  岳镇邦拱手昂声
  “末将自曾祖迁至临洮,祖籍河南汤阴,确为先祖鄂王(后世给岳飞的追封)十九世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